08版:北海周末·剧本

昌邑土陶烧制技艺

(2025年07月2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陶作品(资料图片)。
  昌邑土陶烧制技艺距今约有13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明清两代最为兴盛。其中,大窑土陶最具代表性。大窑土陶的工艺要求非常复杂,程序要求也比较细致,火候更是不易掌握,稍不留神,就功亏一篑。从备土、踩泥、做陶、晾晒、装窑到烧制,每一道工序都要谨小慎微。
  1.备土。旧时大窑村人制陶,多用村南一带的黄黏土及潍河两岸的黄胶泥。制陶用土的总的原则是:取耕作层以下的两米左右的“立土”,这种土为上好黏土,没有沙子。也就是说,在找到可采的土质后,要先除去两米左右的浮土,选择有卧纹的红胶立土和黑胶立土。这种土要干净、要黏,所谓“立”是指土干后的立纹,但两三分厚必须有横纹,上面有气洞。另外,用镢头刨出后,镢头刨的茬要亮,且越亮越好。
  2.踩泥。“立土”采上来以后,要在采泥场进行晾晒,晾干晒透后再运回陶作坊场子,堆成高半米、直径七八米的土堆,用水里外浇透,滋润一夜。第二天,踩泥的人先翻一遍,然后再翻一遍,并撒一层草木灰隔底,继续赤脚踩一遍,以便把泥踩匀,这一步骤叫“熟泥”。为了尽可能除去泥里的草根、草叶等杂质,陶工还需用铁丝细弓把泥从大堆上卸下,这一步被称为“弓子泥”。然后,再细细踩泥,细踩之后,踩泥人把泥铲分成块,搬运进屋码垛备用,并用塑料布包住保湿。
  3.做陶。在做陶时,陶匠师傅首先把备好的泥进行“揉泥”,揉到泥中没有气泡为止。揉好泥之后进行“摊泥”,把泥放在案板上,手掌用劲摊泥,待摊平后进行“刷泥”,使泥受力均衡,有韧性,然后利用这泥捏制各种陶器。
  脱胎后的泥制品放在室内晾干,再进窑烧制。做陶一般在春秋冬三季,夏天一般不做,主要因为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含水分多的陶坯不易烧制。
  4.土陶晾晒。在烧窑当天,一大早就要把陶坯运出来,摆在窑的周围,以便陶坯的水分能晾到最干的程度,如遇闷热天气,为防止大的土陶器皿入窑后被潮气鼓破,就要用锅拍一类器物扇风,以便内部的潮气出来。
  5.装窑烧制。一般在下午3点多钟到4点钟的时候,匠人们见窑凉了(亦即陶坯达到了最干的程度),就开始装窑。装完窑后,就要垒窑门,封窑坑。
  烧陶是制陶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为关键、最为困难的一道工序。烧陶的关键是火候的运用,从点火到灭火,要慢慢来,经验技术非常重要。通常在装完窑之后,工匠们先在炉条上蓬满陶片,陶片上铺上柴,柴上铺实煤,在窑门口留一处不铺陶片的地方点火,烧火时的火序为:小火-上墨-退墨-中火-狮子火-介火-大火-封火八个火序,从点火到封火,一般小窑8个小时,大窑24个小时,春秋季略短,冬季略长。
  大窑村的土陶装饰纹饰十分注重美观。艺人们发挥聪明才智,在天天接触的常用陶器上选择最显眼的位置运用雕刻、压印、彩绘、旋制、贴塑等多种手法,高超地展示出了他们对虚与实、简与繁、抽象与具象的艺术表现力。纹饰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花卉、枝叶、蔓藤,多见石榴花、四瓣花、八瓣花,边框多为几何形体的直、斜线条,三角纹、齿牙纹、回纹、太阳纹、龛形纹,但都是经过了高度的提炼和夸张变形,每种纹饰都表现着他们的审美情趣。如四叶花寓示人的心灵纯洁和生命永存,石榴花象征热烈和光明,鸡冠花是诚厚的标志,蝴蝶花颂扬情谊,玫瑰花象征着美好与爱情,太阳花代表着光明的未来。
(据《潍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