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斌
蝉声穿过千年岁月,依然清亮如初。唐代诗人虞世南笔下的《蝉》,以二十字写尽生命风骨:“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这只蝉的身影与晚清金石学家孙文楷的生命轨迹,竟能够奇妙地重叠在一起。孙文楷就像一只耐得住寂寞的蝉。当同时代的文人忙着科举仕途、追逐功名利禄时,他却转身钻进了故纸堆与刻刀间。那些旁人眼中枯燥的甲骨文、斑驳的古印残痕,在他看来却是无价珍宝。他的居所少人问津,而他就在这样的寂寞里,把金石研究与著书立说做成了高枝上的事业,名声自然而然地传遍齐鲁大地。
孙文楷不仅精于藏印,同时也精于治印。青州博物馆藏有孙文楷所治印章多枚,均精致可观。
孙文楷本就是个爱蝉之人。在他刻的印章中,有一方“斧藻其言”印。这方印章选用淄河特产的淄石,石质温润,纹理天然。孙文楷没有辜负这方好石,他顺着石材的自然形状,在侧面精心刻出一只蝉与几片柳叶,蝉翅轻薄如纱,柳叶弯若新月,一刀一划都透着灵气,仿佛下一秒这只蝉便会振翅飞走,柳叶也会随风轻摇。这枚小小的印章,成了孙文楷精神世界的缩影——如蝉般高洁,如柳叶般自在。
印章的边款里,藏着更多耐人寻味的故事。第一处边款刻着:“斧藻其言。用龟甲文,藻字用格伯簋。乙巳柳泉孙文楷改刻。”短短数字,体现了他治学的严谨。第二处边款是一首自作小诗:“自汲清泉自煮茶,雕虫篆刻作生涯。小园镇日无人到,开尽墙头野菊花。丁酉文楷作。”满是安贫乐道的自在。第三处边款更添几分浪漫:“顶面有山川、人物、明月、飞鹊,其孟德之横槊乎?抑东坡赤壁之游乎?戊戌添刻蝉柳并此款。木山。”“木山”是孙文楷的别字,有时也写作“穆山”。
孙文楷以文人的浪漫想象,赋予冰冷的石头以温暖的人文气息。在他眼中,石头不是死物,而是承载着历史与诗意的生命体,只需稍加雕琢,便能唤醒其中沉睡的灵魂。
孙文楷,字模山,青州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考中举人,这在当时已是光宗耀祖的成就,他却没有沿着科举仕途走下去。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放弃仕途需要极大的勇气,而孙文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潜心金石研究。
孙文楷的金石收藏,堪称一座小型的历史博物馆。甲骨、钱币、印玺、封泥、造像、摩崖碑刻题拓……门类齐全。当时的人们常把他与陈介祺相提并论。据孙氏后人回忆,孙文楷的部分收藏印章后来被黄宾虹求购,这位近代书画大师在金石收藏方面,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孙文楷的影响。
孙文楷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金石学研究与治印实践两个方面,其著述之丰,令人叹服。著有《稽庵古印笺》《古钱谱》等。
而《稽庵古印笺》无疑是他学术生涯的里程碑,收录了他精心收藏的约420方玺印,上至三代官印,下至元代押印。其中汉印的数量最多,这既因为汉印在民间流传相对较多,也藏着孙文楷个人的学术偏好——汉代的篆刻艺术质朴庄重,与他追求的“高古”风格不谋而合。《稽庵古印笺》最令人称道的是其分类方法,孙文楷按照时代、形制等标准,将印章细分,每一类都条理清晰。在他之前,古人编纂印谱虽有考释,却很少如此细致地分类。
这部印笺的另一大特色,是对印章文字的识读与考释。在此之前,大多数印谱只收录印章的钤印拓片,很少记录文字内容与考证过程。而孙文楷却“皓首穷经”般地对每方印章进行解读,从文字辨识到历史背景考证,一丝不苟。他在序中明确指出,印笺的作用在于“证史补缺、校正古文、促进以后篆刻艺术发展”。翻开《稽庵古印笺》,不仅能看到印章的出处,还能了解读章方式、钤印材质、形制特点等细节。这些珍贵的记录,为后世的金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孙文楷治印,在石材的选择上颇有讲究,却又不拘一格。他最常用的是淄石,这种石头纹理独特,色彩丰富,偶尔还会出现天然的山水人物纹理,仿佛大自然早已在石中绘好了图画。除了淄石,他也钟爱青州本地的红丝石,这种石头承载着浓浓的乡土情怀。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青州及周边地区很少有外来的名贵石材,孙文楷便就地取材,甚至连柱础残石都不放过,而且总会在边款中如实注明。
“瑶琴一曲来薰风”印的边款,就清晰刻着:“余以柱础残石作印十方,此其一也。文楷。”没有名贵石材,却化腐朽为神奇,他这份对材料的珍惜与对艺术的执着,令人动容。
孙文楷的印章中,有不少“仿高古”之作,他也从不避讳自己对古人的学习。他对高古风格的追求,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深入研究古人笔法、刀法后的融会贯通。
孙文楷的闲章,更是他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弄泉、刻石、煮茗、看花”印,勾勒出他悠然自得的日常生活;“笔精墨良人生一乐”印,道出了他对书画篆刻的痴迷;“安之若命从吾所好”印,则展现了他面对命运不公时的淡然与坚守;而“云中白鹤”印,又藏着他对超然物外境界的向往。他以刀为笔,把生活刻进石头,把文人的风骨留在印上,让冰冷的石材成为精神世界的物化载体。
如今,孙文楷印章里那些刀痕间的故事、边款中的诗意、印文里的风骨,依然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位金石学家的传奇。就像虞世南笔下的蝉,鸣声依然清亮悠长,提醒着我们:真正的高远,从来都源于内心的笃定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