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方文婷 文/图
登高望远天地宽,风劲潮涌奋楫先。一家依山而建的普通民营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塑料改性助剂赛道中“胜出”,一跃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让主营产品畅销全球40多个国家?8月17日,记者走进临朐县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山东三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寻找其成功的密码。
“多年来,集团始终将‘有中生优’作为企业创新、生存的总基调,踏实走稳‘从1到10’的每一步。”山东三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学政说。“敢”与“先”二字,贯穿企业发展始终,挺起三义集团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创新为先,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
提及创新,三义集团正在迈出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一步:投资3.2亿元新上的全国首条氯化聚乙烯智能化生产线正在有序建设中,目前已顺利通过试验,进入工程实施阶段,今年年底正式投入使用。
“这次智能化改造,以升级为主。生产线设备选用国内独立研发生产的搪瓷反应釜,实现了国产大型装备替代;同时,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尝试创新融合‘酸相法’与‘水相法’,提高了生产效率。”山东三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部经理王军民说。
“创新”二字蕴藏在企业前进的每一步里,三义集团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胆识抓创新、谋创新,现拥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授权专利57项。
“前段时间,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发的PVC高速挤出功能性复合助剂,既避免了CPE、ACR、PVC等产品的功能性缺陷,使其更加耐热、稳定,又提高了挤出效率。”王军民说。目前,PVC高速挤出功能性复合助剂已进入生产环节,带来的实际收益也已达到预期。
“以集团目前的实力,我们虽然很难完成‘从0到1’的突破,但可以将‘从1到10’的每一步走得更扎实。”王军民说。三义集团目前拥有独立的研发中心,科技研发人员人数占集团总人数比例超过20%,集团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持续外拓科研空间。去年,三义集团全年创新投入达到3400余万元。
从硬件条件到人员配置,再到研发投入,三义集团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先位置,助力“小巨人”强势崛起。
从主营产品占比80%到核心产品“三分天下”
“去年,集团氯化聚乙烯产品产量达到8万吨,单一产品产值占比达到集团整体的80%左右。”山东三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行政副经理贺超说,以目前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集团产品格局即将“大变”。
在三义集团智慧化控制中心内,记者看到技术工人正在“隔空”控制温度、压力、转速、流量等,监控生产区域内的一举一动。“响应山东省‘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改造需求,我们打造了这座‘驾驶舱’,让集团智能化水平登上一个新高度。”王军民说。
智慧化控制中心大屏“泾渭分明”,右侧监控着丙烯酸酯生产区域,左侧监控着氯化聚乙烯生产区域。王军民说:“去年11月,集团分公司山东昌泰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10万吨丙烯酸酯橡胶新材料项目正式投产,预计到今年年底,其产值占比可达到集团整体产值的35%左右。另外,企业新上的稳定剂扩能生产线也正在奋起直追,预计今年年底产值占比将达到集团整体产值的15%左右。”
产业结构调整,绝非一时一日之功。三义集团从2017年开始转型布局,围绕主营产品,横向整合产业链,不断做大精细化、高端化产品“盘子”。经过多年发展,最初规划的氯化聚乙烯、丙烯酸酯橡胶、稳定剂三大产业支柱已经成型,企业发展赛道更加开阔。
“嫁接”优质项目,实现多元化发展
谈起未来的发展,三义集团方向明确。“从一粒种子开始培育,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长成大树。但如果直接将一棵树苗‘嫁接’过来,那养成速度就会大大加快。”谭学政说。基于这样的发展思路,三义集团正通过合资控股的形式,支持更多优质企业发展。
从现有的分公司来看,三义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颇为成功。山东昌泰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导产品有丙烯酸酯类耐候抗冲改性剂、PVC加工助剂系列、PVC发泡调节剂等塑料助剂,研发实力稳居同行业领先水平。
山东三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中兽药、兽药制剂、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加工与经营,截至目前,28个饲料添加剂产品完成审批,76个兽药产品文号完成审批。预计2023年,公司全年产值可达到2000万元以上。
临朐大祥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主要生产DNCA(A207)型氨合成催化剂,年生产能力达3600吨以上,年销售3000吨,约占全国氨合成催化剂总用量的三分之二。
山东景茂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山东地区集硅酮民用建筑胶、工业胶、颜色胶、特种胶产品的生产及服务提供商,公司的生产技术、产品工艺和质量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年生产能力达3万吨,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几大分公司各施其能,各展所长。如今,集团经营范围涵盖塑料助剂、工业及建筑密封胶、生物医药、催化剂、金融服务、车辆服务等业务,形成了主辅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三义集团不断精进自身技术,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在横向整合产业链,做大产品“盘子”的同时,深挖优质项目,以合资控股的形式,实现跨界发展。
“从1到10”,三义集团“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