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方戏
焕发勃勃生机

(2023年11月1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孙瑞荣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一点即便不是戏迷的朋友也知道。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而千姿百态的地方戏,则凝结着每个地区特有的民风民俗和地域特点,所沉淀的是当地特有的文化,可谓文化“活化石”。
  潍坊文化底蕴深厚,戏曲资源丰富,有高密茂腔、诸城茂腔、坊子马司茂腔,临朐周姑戏,青州清音戏,昌乐荆山悠腔等地方戏剧种。此外,山东吕剧、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等在潍坊亦有广泛的受众,它们与国粹京剧一起共同构成潍坊的戏曲生态,共同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媒介。潍坊人对戏曲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潍坊戏曲人在对国家级非遗项目高密茂腔,省级非遗项目诸城茂腔、临朐周姑戏,以及市级非遗项目其他剧种进行保护的同时,不断探索和努力,推动地方戏活态传承与发展。
  地方戏的赓续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接力和培养,尤其青年人才是戏曲发展的“活水”。台上,年轻的戏曲人在扛得起大戏的同时深入基层,通过送戏下乡等方式增添实践机会,接受来自不同观众群体与市场的直接反馈,实现艺术技艺与文化使命的多重淬炼。台下,青年受众也正通过更加多元的方式走近传统戏曲艺术,他们通过明星学戏真人秀、戏曲节目竞演、戏曲展演与赏析等方式,吸引不同圈层的观众品味戏曲艺术的魅力。
  其实,对戏曲本身而言,进校园也是“圈粉”良机。看过去,从城里到乡间,处处搭台唱戏;从引车卖浆者到王公贵族、商贾文人,多是戏曲“粉丝”。比如鲁迅不爱看戏,也难忘幼时看戏的场景。他在《社戏》里深情追忆:“真的,一直到现在……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但看如今,很多剧种失宠,戏迷锐减——其实很多人只是缺少接触、了解的机会,而戏曲进校园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接受戏曲的熏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涵养心灵,而且让孩子们在欣赏中“入耳”,在体验中“入脑”,在参与中“入心”,从“知戏”“懂戏”到“爱戏”,甚至登台“唱戏”,在“润物细无声”中悄悄地生根发芽,促进传统艺术薪火相传。
  穿越漫长的历史,积淀深厚的底蕴,绽放时代的新蕊。种种现象告诉我们,戏曲特别是地方戏并未老去。那份咿咿呀呀的婉转低吟、霓裳折扇间的回眸一笑、家国大义中的慷慨凛然,历久弥新,青春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