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滨
所谓“地瓜干子”鞋,其实就是一种白底黑布的轻便鞋。鞋面前口沿处两端各缝有一小段松紧带,别无鞋带及鞋襻,为“一脚蹬式”。底为无后根平底,厚度与晾晒的地瓜干相仿,谓之“地瓜干子”鞋,十分形象生动。因穿脱方便,亦称“方便鞋”“懒汉鞋”;因在各行各业皆受欢迎,又叫“工农鞋”;因主要穿着对象为青年,也叫“青年鞋”;在北京就叫“片儿板儿”“片儿懒”“白边儿”“白边儿懒”“边儿懒”,或“片儿鞋”。
还有一种棕红色或浅灰咖啡色底的,一般是用再生塑料做的底。再生塑料的强度不行,棕色鞋底穿不了多久就容易从中间断裂。还有不少人是撇脚,塑料底穿穿就磨偏了,得用钢锯条烧红了再烫接、粘上一块东西找找平,弄不好很容易烫着大拇指头,还得拿着巧劲儿才行。这其他颜色塑料底的鞋就是低一档次,那会儿也不流行,价格也便宜,大概一块八左右一双。白底的就贵一点,北京、天津卖的是两块二到两块五,有时候能卖到两块八,缺货的时候叫人那么一倒,就得三块钱左右,算是特别贵了。
“地瓜干子”鞋是上世纪70年代城市时髦青年的必备品,生于50年代的我们正好碰上了。那时“地瓜干子”鞋似乎男女通吃(好像也并无男女款之分),可搭配各种裤子,什么高吊裤、鸡腿裤,各种蓝、灰、黑斜纹、平纹、灯芯绒、劳动布、再生布工装裤皆宜。也不分五冬六夏,冬天路面都冻了,满大街小青年还是穿着“地瓜干子”鞋,底一冻也硬了,走起来“咯哒咯哒”动静很大。还有个好处,就是打出溜滑穿“地瓜干子”鞋滑出去得最远。
要是穿着“地瓜干子”鞋再有辆包链盒的自行车,你就专门往人多的路上骑吧,猛蹬几下再倒链几圈滑行一阵,保准吸引一堆眼球。但逢阴天下雨、干脏活时就先别穿了,弄上点烂泥、油灰都怪心疼的。刷鞋时要仔细,晾干时不能直接曝晒,要搁通风阴凉处。有点老化发黄了,可以挤点牙膏或抹点牙粉仔细刷刷白边儿。
那时,“地瓜干子”鞋在北京、上海、天津、济南、青岛、潍坊都有生产,外观看似一致,其实穿起来还是有不同的体会,人们更认可上海、天津的产品。那时候很多日常生活学习用品,要从大城市买,叫做“捎”。那年月去外地特别是去大城市出差,都要和周围的亲友、同事、邻居打打招呼,问问要不要捎什么东西。捎什么东西?捎上海服装、上海皮鞋、上海花床单、上海大白兔奶糖、北京果脯、青岛什锦饼干……有一回,我从济南土产杂货店直接买了一个生铁铸造的蜂窝煤炉子,扛着上了火车坐在炉子上“咣唧咣唧”给捎回潍坊来了。你要是不说一声悄默声地出差走了,回来会落下埋怨的。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是如此。那年我去上海,单位的同事还让我给她捎了条上海产花床单,说是她女儿结婚要用的。
老友周兄讲了一个他捎“地瓜干子”鞋的故事:1978年他们厂为改进“金马牌”缝纫机,派他和另外两个同事去上海缝纫机三厂学习,厂里两个哥们儿专门让他捎上海产的“地瓜干子”鞋。半个月后周兄回来,也给捎着了,到厂里后哥们儿打开说:“小周,你看看这是哪儿生产的?”周兄一看,“潍坊制鞋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