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火垛

(2023年11月1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单立文

  柴火垛是过去乡村独有的风景,有的在村周围场院里,包围着村庄;有的在户内,“守护”着家宅。
  早前过日子,除了垦地攒粮,拾草烤火也是家家户户的常规项目,有“家有柴火垛,冬天不冻虐”“不怕锅无米,就怕灶无柴”的说法。
  女方相亲,父母到男方家里,除了看粮囤,还要相柴火垛。看到码得整整齐齐、高高大大的一垛垛柴火草,感到烟火气浓郁,就知道这家是过日子的人家,女儿嫁到这样的家里放心。
  每天上坡出工,村里会过日子的妇女总是背着一个大花篓,空闲时捡拾柴草。上午一篓,下午一篓,日积月累,家里的柴火垛就高大起来了,冬天就有了火炕的幸福和烤地瓜温暖的故事。
  小时候,秋冬时节,母亲用根竹筷子做成针,拴上细绳,绳尾绑小树枝打个结,给我用来串落地的白杨树叶子,回家放在大垛边,晒干,烧火做饭当引火草用。我每次串满了,拖着回家,像拖着一条大花蛇,在街上飞跑,吓唬小女生。
  稍大点,我和村里的小伙伴挎着筐去田沟里拾草和树皮、树根。每次回家送草,父亲都要当面为我掂量一下斤两,用土块在墙上记一下,看到搂的草渐渐堆成了一个小垛,我的成就感与日俱增,拾草更积极了。
  每年中秋节吃完月饼,村里就开始了拔棉花柴。拖拉机翻耕地前,村里就组织各家到腾空地轮流去拾草。
  那时学生只要跟班主任说声明天拾草,班主任一定准假,不用再去上早自习了。
  1978年冬,我正在旗台联中上小学五年级,班里有一外地住宿学生,父亲捎信让她请假回家拾草,同学感到很不好意思,就不想请假。班主任知道后就说:你不回家拾草,冬天烧啥?从这以后,同学们请假拾草再也不羞答答了。现在想来,很感谢那些教师的关怀和同情,让我们度过了那个生活艰辛、天寒地冻的年代。
  1985年我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逢年过节回到老家,看到各家各户自留地的场院里一堆堆、一垛垛,或高或低、或大或小的柴火垛,就格外亲切。柴火垛曾凝聚我儿时的汗水和心血,给了我精神上的温暖和希望。
  岁月流逝,随着电、暖、气陆续在农村全覆盖,老家的柴火垛少了、小了。
  柴火垛是儿时的回忆,是成长路上,亘古不变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