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清春 王亚欣/文 赵春晖/图
特殊教育是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办好特殊教育对教育的整体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至关重要。在潍坊,有这样一所学校,它秉持“把每一个人都放在心上”的校训,践行“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的办学目标,致力于促进听障学生终身成长发展。它就是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自1958年建校以来,这所学校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年头。
六十多年来,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和·爱”文化,尊重学校的每一个人,发展学校的每一个人,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家长的主动性,引导、熏陶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崇善尚美、和爱阳光”。
非遗课程激发学生内驱动力
“听障学生具有观察能力强、专注程度高、动手能力强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深入挖掘潍坊非遗工艺资源,开发丰富多彩的非遗课程,精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学校职教部主任郝海超告诉记者。
从2014年开始,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陆续开设风筝扎制、面塑、核雕、刻瓷、刺绣、红木嵌银等10门非遗课程,探索用职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整合的课程为学生发展赋能。为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学校推行“四固定一流动”的选课走班制,即定课程、定教师、定时间、定地点,不固定学生。
在校长王京强看来,仅有完善的课程还远远不够,因为体验的新鲜期过后,很多学生会因看不到成果而沮丧放弃。于是,刺绣、烙画、装裱等不同专业共同配合做出成品,优秀作品上架上墙,参加校内外主题比赛……学校多措并举优化教育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语文兼刺绣教师张琳带领学生一起探讨构图元素、色彩搭配和主题选定,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存在感和内驱力。
此外,该校还建立了4处残疾人就业实践基地,入驻潍坊市十笏园非遗空间,由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展会、服贸会、博览会,助力学生在非遗方面成才。2018年,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被授予“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非遗实践项目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截至目前,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138项,多名毕业生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优秀师资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尤其如此。
多年来,学校着眼于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专业成长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助力教师发展。针对学校教师队伍断层现状,对青年、骨干、名师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师实行目标规划和培养计划,让不同层级的教师得到针对性的发展。推动与济南大学、潍坊学院实践基地合作,邀请西南大学特教专家对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进行指导,拉动学校教师队伍科研能力水平。为教师打造理论培训、业务比赛、技能展示平台,积极参加IEP专题培训、新版中国手语培训、特教基本功大赛等活动,让教师能力全面“开花”。深入开展“党建统领塑师魂、学习宣讲强师德、榜样引领锻师风”“知识共享、课题轮动增师能”等系列专项行动,为实现育人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除了专业技能,我们更加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引导教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学校党支部委员、副校长王信宝说道。
数字化转型为教学育人赋能
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为教育带来了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的变革,重塑了学校教育生态。数字化对特殊教育学校具有特殊意义。
近年来,学校抓住数字化发展的有利机遇,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教育教学,通过改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智慧教学和管理云平台应用等措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听障教育深度融合,满足听障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该校引进听力语言康复集体教学互动系统,对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语言、认知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每一个听障儿童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为每个班级升级希沃白板,极大改善了听障教育课堂教学的结构和内容,实现学生从“看”一节课到学生“玩”一节课的飞跃。根据低值易耗品出入库实际,开发低值易耗品管理系统,实现物品采购、入库、申领、审批、出库等操作的线上办理,教师们不用楼上楼下跑腿签字审批,在缩短审批时效的同时,减轻了教师物资领取的负担。
此外,该校还利用专家讲座、集体教研等方式,帮助教师树立“以资源助应用、以应用生数据、以数据促发展”的数字化思维,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数字水平素养。该校被市教育局评为潍坊市2023年首批智慧校园。
“把每个听障学生放在心上,努力让他们过上有尊严、有价值的生活,让他们得到温暖的同时,成为点亮他人、奉献社会的‘光’。”校长王京强坚定的话语,道出了山东省潍坊聋哑学校多年来的育人希冀与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