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廉风出圣贤

(2024年03月1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坤

  古语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家风的善恶,决定家族的命运。古往今来,不乏例证。汉代,潍河之东的郑氏,前有郑崇,后有郑玄,人才辈出,就得益于以廉为本的家风。
  郑崇出身于高密西乡(今峡山区郑公街道一带)大族。他的父亲郑宾通晓法令,任御史时,辅助过以明经洁行著闻的贡禹,二人志趣相投,互为勉励,成为公正刚直的典范。郑崇从小耳濡目染,无论是学识文采,还是道德品质,都非常出众。大司马傅喜向汉哀帝推荐郑崇,擢升其为尚书仆射。郑崇为官清正,经常向汉哀帝直言进谏。汉哀帝起初从善如流,久而久之,他都能听辨出郑崇的脚步声。“郑崇履声”成为赞美为官清正、敢于谏争的代名词。
  后来,郑崇因过度劝谏,受到了汉哀帝的惩罚。汉哀帝责问郑崇道:“你门如市人,为什么禁绝主上?”郑崇问心无愧,高声回道:“臣门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覆。”汉哀帝发怒,就把郑崇下狱治罪,郑崇最后死在了狱中。郑崇死后,郑氏家族逐渐没落。到郑玄这一代,日子就过得比较穷困了。但人穷志不短,受“以廉为本”的家风影响,郑玄从小就志存高远、与众不同。
  郑玄遍注群经,使经学进入了“统一时代”,世称“郑学”。郑玄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与他崇德尚廉是分不开的。郑玄十八岁为乡间小吏,“隐恤孤苦,闾里安之”,可见其廉正。刘备也曾向郑玄请教国家治理之道,郑玄多有指点,并告诫刘备对有罪之人不要轻易赦免与宽宥,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诸葛亮依其理念治国,蜀国大治。
  郑玄的初心从未动摇过,那就是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齐。他从不为名利所动,也不为权贵所倾。大将军何进想重用他,他没有去;朝廷让他当大司农,他没有去;袁绍拉拢他,他也不愿去。不为外物所诱惑,这是一种无价的信仰。
  家有廉风出圣贤,以廉为本的家风是真正传世不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