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

(2024年03月1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旭升

  什么是爱国主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关于爱国主义的定义是:“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主义,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信仰。
  在那个特殊年代,为什么要“打鬼子”呢?首要的就是保护自己的家人不受凌辱、家园不被破坏。但是,首先拥有这种“反抗意识”的不是那些躲避战乱的村长和村民,而是一群孩子。电影《战歌行》中当十来岁的孩子李一鸣嚷嚷着要上战场“抗日”的那一刻起,这种“爱国主义”和“英雄出少年”的主旨就出现了。他只用简单的语言告诉你:“我要上战场,打鬼子。”可是,他的身高还没有一支枪高,这该怎么办?根本打不了鬼子嘛!贺团长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孩子的行为。抗日不一定用枪,歌声和文艺表演同样可以“打鬼子”。
  一首激情澎湃的爱国歌曲可以抵上“千军万马”,尤其是《黄河大合唱》和《松花江上》,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如果“祖国母亲”被侵略,我们的家园也将失去。守护祖国母亲,祖国母亲的“咆哮”唤醒了人们爱国、护国的意识。李一鸣这些孩子们在贺团长的带领下,通过自己的歌声和表演,走街串巷,在村子里演出,就是为了唤醒那些有“抵抗之力”的成年人的反抗意识和保家护国的自觉行为。
  和平年代是怎么换来的?是用战争和鲜血换来的。如果没有先烈,哪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战歌行》中孩子们的“抗日意识”是天真淳朴的,几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国意识”,且这种“爱国方式”是不一样的。唱歌可以抗日爱国,表演话剧可以抗日爱国,画画也可以抗日爱国,“胶东孩子剧团”文艺抗日就这样形成了。换句话说,他们已经是“少年八路军”了。
  除了这几个孩子,还有他们的“母亲”贺团长。为什么称贺团长是他们的“母亲”呢?她在保护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如何去用文艺抗日,她身上浓缩了抗日战争时期“先进爱国者”的形象。最后为了保护孩子,保护“小眼镜”的生命,倒在了敌人的刺刀之下。她用鲜血浇灌了祖国未来的“太阳之花”,把爱国的意志和精神传递下来,唤醒了村民的反抗意识。
  从另一个角度,影片用血与火的现实,让人们清醒意识到,抗日战争是“全面战争”,是“举国上下的救亡运动”。顾全大局,审时度势,才是正确的选择。时势造英雄,胶东孩子剧团的孩子们,就是时势造就的小英雄。
  自古英雄出少年,《战歌行》用独特的艺术视角,跌宕起伏的剧情,向人们展示了孩子成长时期,引导与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