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潍坊龙”

(2024年03月1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鲁萍

  今年是龙年,不妨来聊聊咱们潍坊的“本地龙”。
  天上飞“龙”
  早春野望,又到了放风筝的时节。在蔚蓝的天空中,龙头蜈蚣风筝宛如一条条活灵活现的“巨龙”在空中起舞。龙头蜈蚣风筝的起源与“龙”密不可分。传说北海小白龙帮助白浪河沿岸百姓挖河修渠,引水灌田。为纪念小白龙的功绩,又祈盼沿河两岸年年丰收,风筝巧匠就根据小白龙的样子扎制了龙头蜈蚣风筝,每年在白浪河岸放飞祈福。
  智慧灵巧的潍坊风筝艺人为了使风筝具有良好的起飞性能,根据风筝的受力和升空观赏的角度,对风筝的龙头造型做了调整,“牛头鹿角眼如虾”,吻短口方,眼睛宽大,甚至可以随风转动,显得更加活灵活现,却也不失龙的威严。
  龙头蜈蚣风筝制作工艺之繁杂、难度之高,堪称世界风筝之最。在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以“龙头蜈蚣”为代表的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获得金奖。
  地上行“龙”
  说到“龙”,必然绕不开“龙城”。诸城龙文化特色鲜明,是全国甚至是世界上罕见的恐龙化石宝库。诸城恐龙化石群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化石储量最丰富的恐龙化石群。诸城建有恐龙博物馆,还是世界最大规模恐龙化石埋藏地,有世界最大的鸭嘴龙化石骨架群,有世界曝露面积最大的恐龙化石群,还有世界规模最大的恐龙足迹群……此外,诸城还有不少以龙命名的村庄,像黑龙沟、黄龙沟、白龙山、龙弯头、龙湾村、龙宿村、龙溪村、五龙河、龙石头河等。
  海中游“龙”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滨海区形成了独特的与渔盐密不可分的尊龙崇龙文化。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当地以渔业捕捞、晒盐、养殖为生的渔民、盐民汇集于北海渔盐民俗文化馆前,敲锣打鼓、扭秧歌,同时伴有舞龙、舞狮、京剧、吕剧、歌舞等多项民俗文化活动。
  潍坊滨海地区渔盐文化历史悠久,从夙沙氏煮海为盐开始,历朝历代都是渔盐重镇。滨海区每年都举办“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且规模逐年增大、参与人数逐年增加,已成为滨海一道独具韵味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石上刻“龙”
  1996年,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了400余尊北魏至北宋时期的佛教造像。头下尾上的“倒龙”形象是龙兴寺造像的一大显著特征。“倒龙”造型取法星空东宫龙宿形象。在《三辅黄图》中,“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被视为“天之四灵”,用来“正四方”,苍龙作为东方的代表,被称为“东宫青龙”。
  青州地处中国东方,是著名的古九州之一。《周礼·夏官·职方氏》云:“正东曰青州。”东方之州称青州,从这个意义上说,青龙是属于青州的祥瑞神兽。
  从远古走到今天,在潍坊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喜爱龙、尊崇龙、演绎龙,“龙”的故事,正在这里不断延伸充实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