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潍坊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重走梁林路

(2024年07月2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玉顺

  1932年至1940年,梁思成、林徽因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用8年的时间,先后赴山西、河北、陕西、山东、四川、浙江、云南等地考察古建筑,足迹遍布190多个县,测绘了2380余处古迹,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资料和图片,不仅成功地开辟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之路,而且奠定了后来与世界文物保护理念接轨的基础。
  2015年7月,魏新、白郁前往山西,重走梁林之路。后来两年,他们带着很多朋友,又去了陕西、河南、甘肃、四川、新疆等地的多处古迹寻访,其中,也有不少是营造学社当年田野调查走过的地方。粗算下来,走过了梁林之路的大部分,积累了大量的素材。2022年,他们将走过的梁林路记录了下来,这就是《重走梁林路:我们的古建考察笔记》。
  这部书的最大特色,是古今对比,图文并茂,全面解读了中国最典型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全书6编23章,除第21章安岳石刻是梁林未曾探访过的,其余22章都是梁林当年亲临考察过的地方,涉及十多个省份。作者手绘了梁林考察路线图,引用了梁林考察照片,穿插了梁林当年的考察笔记,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增强了考察的现场感。整部书刊登200余幅高清照片,直观地再现了中国古建方面国宝级的文物古迹。
  同时,作为一部科普性质的通俗读物和导览之书,作者力图文字通俗易懂,轻松流畅,但又不失优美,且蕴含深刻思想,启人思考,发人深思。每章的标题就很有意思,如“大同华严寺:菩萨微笑亦露齿”“太原晋祠:那些宋代女子的喜怒哀乐”“天下罗汉两堂半:庙堂里的人间烟火气”“五台佛光寺:打破日本学者的粗暴论断”等,都很吸引人。
  具体到古建及其意义的介绍,作者不用专业术语,明白如话地进行解说和叙述,让大众一目了然,透彻理解。如介绍榫卯及其作用,作者写道:“在木构件之间,必须使用榫卯。也就是在木块平面上,开一些孔、槽之类的形状,由与它连接的其它构件制作成一致的形状咬合进去,从而达到结合稳定的目的。榫卯之间,早期是不用胶水相粘的,只用形状咬合的力学原理拼接。一方面是为了活性连接,在发生地震或台风时,榫卯连接的构件一瞬间变形后,受相互之间的牵引力影响可以自行恢复……如果用钉子钉死,就变成了刚性连接。一旦连接部位因巨大的外力变形,金属不会自动恢复原形,反而影响了建筑的稳定性。这也是很多木结构建筑经受多次地震而千年不倒的核心原因。”
  山西应县木塔建成后近千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大大小小40余次地震,仅烈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但“地震对它来说,就像挠痒痒,抖一抖身上的灰尘,就继续挺立了”,原因就在于木结构建筑,其斗拱的活性连接结构受力是一种非常稳定的抗震方案,这是古代中国人的伟大智慧。
  该书由齐鲁书社在2023年4月出版,除序言、目录之外,共299页,篇幅不大,制作精美,非常值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