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6月,我市农业经济指标实现高基数下的快增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7.3亿元、增速4.5%,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增速第二。第一产业增加值381亿元、增速4.2%,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增速第二。潍坊市作为全国4个入选的地级市之一,获评第一批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
潍坊农业缘何取得如此亮眼“成绩单”?我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重要指示要求,将拼经济、强农业作为首要任务,全力争一流、争第一,让潍坊农业跑出“加速度”,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攀升。成绩来之不易,它的背后汇聚了各方的不懈努力和付出。
东亚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李继凯认为,支撑潍坊农业上半年数据增速有几方面的原因,潍坊的农业产业组织化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流转和社会化服务以及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效率。另外,职业农民、专业农民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也是组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方面。
李继凯说,再就是潍坊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支撑潍坊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化水平包括潍坊的种业、种植技术都起到了很好的引领、推动和支撑作用。
夏粮生产喜获丰收就是最好的注脚。今年我市小麦单产、总产,再创新高。农业机械化是今年夏收的最大底气。麦收期间,全市共检修各类农机具10多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9800多台,实现种粮户与农机具精准对接。
丰收不仅在粮田。我市坚持树立大食物观理念,把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通过强化科技支撑、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大力拓宽设施农业的应用边界,推动设施农业应用由蔬菜种植向畜牧、水产、林果、花卉等产业扩展,由单纯设施种养向烘干仓储、冷链物流、电商中心等领域延伸。设施农业这张“城市名片”更加闪亮。
李继凯认为,第三个方面是潍坊的农业开放水平很高,潍坊有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能够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农业产业发展再次迈上新台阶。在农业开放发展、合作共赢方面,潍坊有很大的话语权。潍坊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向全球延伸布局,农业外资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农产品出口企业发展到700多家。
据统计,潍坊市农产品出口额连续5年突破100亿元,蔬菜出口量、禽肉出口货值分别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六分之一,“潍坊农品”远销141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巨量的背后是潍坊农业积厚成势,整体实力的不断攀升。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市蔬菜、畜禽产量稳居全省第一。其中肉蛋奶总产量99.8万吨,占全省的八分之一,居全省第一位;同比增加11.4万吨,占全省增量的51%。蔬菜总产量582万吨,粤港澳菜篮子基地数量达到111个,全省第一。
李继凯表示,潍坊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不断加强,伊利集团10万头现代化奶牛牧场项目、新希望六和3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正大集团360万蛋鸡全产业链项目等,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对潍坊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从规模到质量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李继凯说,潍坊农业的融合化水平也在不断地加强,产业全链条的融合,即前端的生产、终端的加工和后端的销售这个链条的融合,包括国内城乡和国际市场的供应,贯通“产供销”全链条。前段时间,潍坊先行组织净菜进入社区、机关、企业、商超、市场等领域,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提高净菜市场认可度。
李继凯认为,潍坊农业的结构比较科学,各个县市区之间,农业产业的发展比较合理,比如高密的粮油、安丘出口农业等等,县市区之间是一种相互的协作和补充。这种合理的布局,形成潍坊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潍坊这些农业的特点,就是支撑潍坊农业快速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
拓展创新“三个模式”,深入实施“六大融合提升行动”,让潍坊建设农业强市的底气更足、速度更快、质量更优、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