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付生 文/图
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蔬菜大棚是重要基础。
10月27日,寿光市稻田镇西稻田村村北的蔬菜大棚区,123个新建的高标准蔬菜大棚的墙体基本建成,几台正在作业的挖掘机、推土机发出的轰鸣声,如拉歌比赛,一声催得一声高。
西稻田村党支部书记董军海说:“正在建设的是我们村改造老旧蔬菜大棚一期工程,4个月前这里还都是老旧大棚,现在全都拆旧建新,助力村民跟上蔬菜产业升级步伐,继续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寿光现有蔬菜播种面积60万亩,各类蔬菜大棚约17万个,因发展蔬菜大棚时间较长,部分大棚设施老旧。面对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以及蔬菜大棚在全国普遍性推广的客观情况,当地围绕“如何继续保持蔬菜产业的领先优势”“如何确保普通农户跟上蔬菜产业升级步伐”等问题,不断思考探索,加力推进解决。
其中,深化老旧蔬菜大棚改造,推动普通农户升级种植方式和经营模式,进而提升蔬菜产业整体生命力、竞争力,是一个有效方法。
建设高标准大棚,提升蔬菜品质,更新种植品种,鼓足村民“钱袋子”
“我们村多数蔬菜大棚使用了近20年时间,面积小、标准低,在市场上已经不占优势,早就盼着改了。”西稻田村村民刘德田说,他是该村第一批签字同意拆旧大棚建新大棚的。
刘德田家的老旧蔬菜大棚,高3.5米、宽8米、长60多米,实际种植面积不足一亩,因为空间不够等原因,许多新设施、新技术难以采用,采光、保温等条件也有限。与高标准蔬菜大棚相比,种植普通黄瓜、西红柿等传统蔬菜,产量和品质差距大;种植功能型黄瓜等中高档蔬菜,达标率低。
“一公斤普通黄瓜卖2元多,一公斤功能型黄瓜卖16元多。同样是种大棚,同样的劳动强度,收入相差了8倍。”刘德田说。
“老旧蔬菜大棚为什么不适合种中高档蔬菜?”记者问。“光照不足、保温不好、容易出现病虫害,应对极端恶劣环境的能力也差,很多种出来的中高档蔬菜达不到标准。”刘德田告诉记者,即使是种传统蔬菜,与老旧大棚相比,高标准大棚里种出的蔬菜,果更大、色泽更艳、口感更好,价格能高15%左右;同等面积下,产量能高出20%左右。
“为什么农户不自己改造高标准蔬菜大棚?”记者问。董军海说出了缘由。与当地许多村庄一样,该村因发展蔬菜大棚时间早、产出效益好,基本家家户户种大棚,能用的地都用完了。如果改造成和之前一样规格的,提升效果不大;想扩大面积,又没有多余的地,再加上为避免遮挡阳光,一定区域内的大棚高度要求一致,造成一户两户难以推动,只能是一个区域整体改造。
正是因为这个情况,让西稻田村的蔬菜产业发展原地踏步了很长时间。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村民们期盼已久。
今年6月,借助寿光深化老旧蔬菜大棚改造的东风,西稻田村启动改造工程,统一规划建设高7米、宽24米、长230米,配有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水肥一体机、轨道运输车等现代化设施的高标准蔬菜大棚。
“征求村民是否同意拆旧建新意见时,第一批涉及到的村民,一天内全部签字同意。”董军海说,“全部完成后,我们村预计蔬菜年产值能从20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能增收15%左右。”
稻田镇西丹河村在去年年底实施了老旧蔬菜大棚改造工程。在新建大棚里,西丹河村村民董春福选择继续种西红柿。他说:“旧大棚,每株西红柿最多产3.5公斤;新大棚,每株平均产4公斤,而且品质更好,比老旧大棚种出的每公斤价格高1元左右。”
上新设施,用新技术,吸引“新农人”,走好产业发展“新路子”
助力普通农户在蔬菜产业发展上加快由“传统蔬菜种植”向“创新驱动”转变,走好产业发展“新路子”,是寿光深化老旧蔬菜大棚改造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西稻田村,31岁村民刘同泰对村里推动老旧蔬菜大棚改造非常赞同,已经决定购买两个高标准蔬菜大棚,种植功能型黄瓜和彩椒。
“高标准蔬菜大棚可以安装自动卷帘机、自动温控系统等现代化设施,部分功能在家里用手机就能操作,一个大棚如同是一个‘蔬菜生产车间’。”刘同泰说,劳动强度降低了,产出更高了,收益更多了。
上新设施,用新技术,吸引“新农人”,西稻田村从事蔬菜种植的村民正在加快新老交班。64岁的李建林、60岁的李守军说,他们种大棚都有20多年历史,准备把土地流转给村里,按年拿流转费,不再种大棚了。而刘同泰、杨洪垒等年轻一代,正在计划扩大种植规模。
杨洪垒说,新设施、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他腾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去研究蔬菜市场。目前,他已是西稻田村及周边村庄小有名气的茄子种植户及采购销售商。
这是推动“一产”向“二产”“三产”扩展延伸的一次具体体现。改造老旧蔬菜大棚过程中,西稻田村同步规划了农业产业园区,配套建设蔬菜分拣中心、蔬菜深加工车间、农资超市等项目,引进“西玲萃”玉指黄瓜等中高档蔬菜,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特色蔬菜产业品牌。
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林林告诉记者,通过深化老旧蔬菜大棚改造,该市先后推广立体栽培等30多种新模式和水肥一体化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同时,通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部分镇街回村种棚人员增加了20%左右。
纪台镇宋家庄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安明说,他们专门盘活闲置低效种植土地,建设了8个高标准蔬菜大棚,满足了部分年轻人对种大棚的需求。
项目化推进,加快改造速度,提高蔬菜供给能力,助力拎稳“菜篮子”
张林林介绍,推动老旧蔬菜大棚改造,寿光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对受地块限制的,打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对相邻、相近且有改造意愿的村或农户,集中调整土地,通过项目化推进,建立蔬菜生产园区,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
对缺少资金的,由上级主管部门设立专项资金推进老旧蔬菜大棚改造,同时引进金融支持,帮助农户和经营主体改造。
洛城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园是当地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大棚改造的一个重点项目,涉及土地流转村10个以上。
“洛城街道打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统一流转土地,依托我们联合社推进高标准蔬菜大棚建设,再对各村村民出租或出售。”寿光市寿诚尧水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李兴刚说,计划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460个,相关工作已全面开展。
在该产业园一期工程建设现场,一个个130米至300米长的高标准蔬菜大棚墙体“破土而出”,一个现代化的蔬菜大棚园区雏形可见。自南向北,第一个高标准蔬菜大棚已完成墙体建设,并铺设了顶部铝合金龙骨。它的所有人是康家尧水村村民王东胜。
王东胜说,因为一直找不到扩大种植规模的办法,他原计划卖掉旧棚然后到外村建新棚,没想到街道集中连片推进改造,解决了他的难题。“拆除老旧大棚有赔偿款,土地流转有流转费,自己再稍微添点,就换了一个新大棚。”王东胜说,“我主要种丝瓜和黄瓜,之前大棚一年能挣10万元左右,换新大棚后,产量和品质都有新提升,预计一年能挣25万元左右。”
截至目前,寿光深化老旧蔬菜大棚改造,新建各类蔬菜大棚15000多个,其中100亩以上集中连片改造的园区达到146个,助力蔬菜产业加快向园区化、品牌化、标准化、智慧化、融合化发展,推动蔬菜种植水平和供给能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