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兰风骨在

(2024年11月2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招子庸墨竹图轴。(资料图片)
  ◎崔斌

  清朝嘉庆年间,潍县的乡道上,一人策马飞驰而过。后来,乡民们津津乐道,此人正是潍县知县招子庸。这次是他追捕巨盗驱驰千里,那英姿勃发的样子,让人们都以为他是一位武将。其实,他在潍县当官的时候,经常一个人骑着马下乡,去了解民情,就像一个孤独的侠客。
  招子庸,广东南海人士,字铭山,号明珊。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中举,随后出任潍县知县,还担任过青州知府,为官期间,政绩斐然,声誉满满,深受百姓爱戴。然而,为官不久,他因事被罢官,回到了家乡。
  不过,这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这位宝藏文人的才学,就像是一个装满了惊喜的百宝箱,他敏慧多能,打开了各种才艺的大门。他文笔矫健,骑射功夫更是了得,仿佛是草原上的神箭手;他善词曲,那词曲就像灵动的精灵;他精晓音律,所著的《粤讴》,在广东大地上流传甚广,深受人们喜爱。
  说到他的画,那可真是一绝!尤其是他笔下的兰竹,简直像有了生命。有时候,那兰竹像是战场上的勇士,威严凛凛,有着不可侵犯的气势;有时候呢,又像是娇柔的少女,娟娟静好,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温柔。
  岭南才女冼玉清曾评价,招子庸画竹和板桥各有千秋:板桥纯用意笔,就像一个浪漫的诗人,凭借心中的意象挥毫泼墨;而子庸呢,更接近写实,像是一个记录者,把竹子的模样细细描绘。板桥的竹子疏朗,子庸的竹子繁密;板桥的竹子清瘦,子庸的竹子丰满;板桥画画不刻意求工,子庸却在不经意间就达到了精巧的境界。这是为啥呢?原来,招子庸曾学习宋元之画,打下了独特的基础,在广东画家中,可谓独树一帜。
  招子庸学画,没有什么名师指点,全靠自己。他就像一个探险家,在绘画的世界里探索。他在画作题跋中写道:“画竹应师竹,何须学古人。心眼手俱到,下笔自通神。”他还分享过自己的经历,他说刚开始画竹,学习宋元各家的画法,那时候只知道一节一节地画竹子,像个刻板的工匠。但是,好些年间,每当走到竹林深处,他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在那儿流连忘返,一整天都沉醉在竹子的世界里。看那雨中的竹叶、风中的竹梢,他渐渐领悟到了竹子的真正韵味,这才明白,以前那样画可不算真正的画竹。
  他的墨竹,一眼望去,好像有板桥的韵味,令人不禁吟诵“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画面上是折枝细叶,形状断开了,神韵相连。那淡泊野趣的韵味就像清泉,流淌在观者的心间,怪不得画史上称他是“画竹之高手”。
  招子庸可不光会画小篇幅的作品,他画大幅作品也是得心应手。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收藏了他的《墨竹十二联屏》,那可真是气势磅礴!画面就像一片竹子的海洋,百竿竹子矗立着,每一根都劲直挺拔,像是坚守正义的士兵;而那翠姿摇影,仿佛是在风中舞蹈的精灵,有着渭川气派,颇为壮观。
  潍坊市博物馆藏有招子庸的墨竹图轴,也毫不逊色,画面浓淡相宜,疏密得当,像一首和谐的交响曲。前面画得实,后面画得虚,营造出一种温润秀雅的氛围,让人感觉就像走进了美丽的江南园林,而且还有山石和竹笋穿插其中,充满了繁盛的南方趣味。笔力挺秀似青松,用墨淡雅如同山间的晨雾。画面既有写实的细腻,又不失意趣的灵动。竹叶密密麻麻,却层次分明像精心搭建的宝塔。
  从他的画作中,我们能看到大笔淋漓的豪放、竹影疏阔的潇洒,那意在画外的意境,彰显出他独一无二的风格气质。在绘画的道路上,招子庸先学习宋元之法,然后师法自然,也就是“师竹画竹”,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师法造化”的生动实践。
  招子庸的家乡南海有好多竹林,这可成了他的宝贝。不管是早晨还是傍晚,晴天还是阴天,刮风还是下雨,他都像个痴迷的孩子一样,认真地观察竹子的每一个变化,捕捉每一丝情趣,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因此,他画的竹子每一笔都像有了灵魂,每一片叶子都像是在诉说着故事,那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让人赞叹不已。
  伴随着“书画同源”理论的兴起,宋朝以后文人画蓬勃发展起来。一大批文人纷纷投入美术创作的世界里,他们个个多才博学,比如苏轼、米芾、钱选、赵孟頫、黄公望,还有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这些人,都是“文艺界”的多面手。
  画竹,从明代开始就成了文人画的“必修课”,人人涉猎。而原本就跨界的招子庸,汲取了文学、音乐、骑射等多样滋养,在书画上如鱼得水。
  在传统文人画论里,画家必须有高尚的人品,这就像画家的灵魂一样重要。文徵明也曾题跋说:人品不高,用墨都没办法有灵气。画画可不是一件小事,必须心如明镜,没有杂念,然后那烟云秀色、天地之气才会汇聚到笔下,创造出奇妙的画面。
  招子庸虽然没有老师传授,但在他的画作中,可以明显看到两个人对他精神层面的影响,一个是苏轼,一个是郑板桥。这两个人,都是以正直爱民而闻名。
  招子庸的诗里经常提到苏轼,对苏轼赞不绝口,说“坡老文章皆笑骂”,可见他对苏轼的喜爱。招子庸曾经在牍尾画画,大家都说他画的竹子有板桥的风致,兰花也有板桥的韵味。招子庸当过潍县知县,郑板桥也当过,招子庸一直把郑板桥当成自己的榜样,心里时刻想着百姓的疾苦。
  后来,招子庸被罢官了,日子过得清贫,但他淡泊名利,安于这样的生活。他的这种精神,和文人画家对独立和尊严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
  招子庸的画作,大笔淋漓,意在画外,充满了韵味。招子庸“喜画兰花怒画竹,比郑板桥那肯服”,不管是竹子的高雅韵味,还是兰花的清幽风姿,或者是人生的悲欢离合,他都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别样的精彩,展现了文人的铮铮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