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莹
通讯员 谭国亮 文/图
三月的峡山大地,寒意尚未褪尽,王家庄街道河头村的温室大棚内却已生机盎然。一颗颗色泽鲜艳、饱满诱人的“美早”樱桃挂满枝头,宛如红玛瑙般点缀在翠绿的枝叶间,甚是喜人,标志着又一年的樱桃采摘季拉开帷幕。
3月27日,在河头村种植户张可凯的铠瑞农场智能樱桃大棚里,温暖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清甜的果香,温度、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数据,自动卷帘机随着光照强度调节着棚膜角度。农场工作人员正穿梭在整齐排列的樱桃树间,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
“我们采用双温控技术,通过精准调控休眠期和生长期,让樱桃比露天种植提前40天上市,一斤能多卖30块钱哩。”张可凯高兴地说。从去年12月覆膜升温到今年3月中旬果实成熟,铠瑞农场的“美早”樱桃就开始陆续上市了,“今年的樱桃比去年还好卖,现在我家大棚樱桃大量上市,基本能实现日产日销。”张可凯边装箱边对记者说。
王家庄街道是峡山区早春大棚樱桃的主产区之一,樱桃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全街道樱桃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总产值可达7000万元,已成为当地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近年来,王家庄街道更是立足农业资源禀赋,紧紧围绕峡山区“农业三调”工作部署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将樱桃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技术创新、品牌打造、产业融合等举措,培育“美早”“黄蜜”“红灯”等10余个优质品种,形成“错峰上市、多色并存”的产品矩阵,让小小的樱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为了种出高品质的樱桃,王家庄街道积极引导果农不断探索创新种植技术,引入智能化管理设备,果农可以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并根据数据远程控制通风、遮阳、灌溉等设备,实现精准管理。
“以前种樱桃全凭经验,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设备,种起来轻松多了,心里也更有底。”河头村党组织书记张增进笑着对记者说,“咱这智慧大棚,不仅能调控温度、湿度,还能避免病虫害和极端天气,樱桃的产量和品质都大大提高了,价格也比露天的高出不少。”
大棚樱桃不仅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为当地农闲期的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河头村村民李大姐一边熟练地摘果,一边笑着说:“在这干活比外出打工强,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学到种植管理技术,为未来的发展积累经验。”
在樱桃种植、管理的繁忙时期,仅河头村的樱桃大棚就能吸纳周边200余名村民就业,每人每天收入能达200元,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在销售方面,王家庄街道在大圈村建有大樱桃交易市场一处,占地26亩,日收购量最高达5万公斤,日交易最高额400万元,今年市场交易额预计将达1亿元。
近年来,王家庄街道十分注重樱桃产业品牌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引导河头村发展大棚樱桃种植240亩,并成立了潍坊市峡山区樱香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樱峡香”商标,逐步实现统一品牌、统一种植、统一包装销售。同时,当地还举办露天樱桃采摘节,同步开展网络直播,吸引周边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我们正积极搭建电商平台,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让新鲜的樱桃能够第一时间送到全国各地消费者的手中。”王家庄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于福成说。
如今,大棚樱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水果,更是当地农民的“致富密码”。当首批“美早”樱桃以每公斤160元的价格俏销市场时,不仅甜了消费者的舌尖,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