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青少年
心灵的钥匙

(2025年03月2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昭宁

  教育基础心理学作为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应用的拓展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基础心理学研究》一书以系统性、时代性和应用性为特质,立足大教育观,整合多学科理论资源,构建了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教育心理学新体系。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该书其理论创新就是提升学科解释力、彰显教育本真的过程;从实践维度看,其体系构建就是关于教育心理学理论与现代教育实践深度融合的过程。因此,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基础心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转化已成为一个亟待深入探索的重要议题。
  该书涵盖人生发展心理、认知过程心理、情绪情感心理等十大核心领域,全面梳理了教育基础心理学的理论脉络与实践路径。以大教育观为视角,以学校教育为重心,兼顾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同作用,通过融合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健康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构建了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理论框架,这一框架不仅纵向呈现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生命周期轨迹,更横向整合了数字化时代教育生态的多元特征。其系统性特征体现在完整覆盖人生发展心理、认知过程心理等十大研究领域;时代性特征反映在对数字教育、终身学习等前沿议题的深入探讨;应用性特征则表现为理论成果向教育实践的有效转化,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该著作的独特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该书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理论体系的整合性与时代性方面,以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为导向,突破传统教育心理学的学科边界,创造性提出了“三维一体”的理论建构方法。在时间维度上,系统梳理了从儿童早期到老年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空间维度上,比较分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不同场域的心理特征;在文化维度上,深入探讨了数字文化与传统教育文化的交融影响,不仅拓展了研究视野,更增强了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其次,在青少年人格教育研究方面,创新性地构建了“青少年人格发展生态系统模型”,将生物学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多元影响因素纳入统一框架。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详细剖析了现代社会环境下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新特点,如“数字化自我”的形成机制、“虚拟社交”对人格发展的影响等,这些研究不仅填补了理论空白,更为学校人格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实施路径。
  最后,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面,构建了“预防-干预-发展”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型,其创新性体现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性,突出家校社协同机制,注重发展性目标。这些创新观点在实践应用中已取得显著成效,为应对日益突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该书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书中关于学习动机激发、课堂心理环境营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学策略;为家长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实证数据提出的家庭教育建议具有较强操作性;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了决策参考,关于教育公平心理机制等研究具有重要政策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该书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结合,通过多学科整合与时代化重构,为教育基础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开辟了新路径。其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内容的实用性以及观点的前瞻性,使其成为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的著作,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广大家长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