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文艺演出“长尾效应”

(2025年03月2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薛静

  近几年,“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市”成为新的消费潮流。各类文艺演出在各大城市上演,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听觉双重享受,也有力拉动了当地餐饮服务、观光旅游等多个产业发展。从带来人气,到激活消费“一池春水”,文艺演出的商业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作为一种典型的“人气经济”,一场演出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能量?因为观众有走进现场的热情。文艺演出的火爆,反映了当下群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地方政府也用实际行动托住了大众的期待,从精心策划到服务支持,或优化票务流程,或者小细节体现人文关怀,都提升了观众的观看体验、出行感受。
  一场场“持续高歌”,助推文旅经济一次次“高光时刻”。但能不能接住演出后续的“长尾效应”,让人们“看一场演出爱上一座城市”,让“流量”变“留量”,则考验着城市的治理能力。
  打好“感情牌”,以真心呵护观众真情,才能实现“曲终人不散”。在明星光环加持下,观众对一座城市的印象是带有“滤镜”色彩的。当演出结束,“滤镜”色彩褪去,要放大演出的“长尾效应”,就必须通过暖心的服务、优质的体验和人性化的管理,才能让“头回客”变“回头客”。有的城市设定了“粉丝狂欢区域”,允许摆摊售卖各类周边产品;有的城市推出“持演唱会门票半价游景点”活动,并配备专门转送车辆,给观众“留下来多待几天”的充分理由。
  打好“特色牌”,以文化增加演出内涵,才能实现“余音徐绕梁”。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实际发展情况不同,这就需要当地深度挖掘本土特色,并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量身定制”适合大众需求的消费项目。比如开发富含本土文化元素的演出项目,通过技术创新赋能场景再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体验;比如构建可传播、可增值的消费场景,完善文化品牌体系,将文化基因转化为现实感受,推动文化演出消费不断突破圈层。
  当然,文艺演出的价值绝不局限于经济层面。通过演出,也为城市形象传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期待更多城市能够打破思维定势,以更加灵活的举措持续放大文艺演出溢出效应,呼应更多群众的情感共鸣,实现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