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柳疃丝绸,与中国的家蚕绸不同,是特指用野生的柞蚕丝为原料织造的茧绸。山东东部山区自古以来盛产野蚕,但从汉代到明代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明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山茧的价值逐步被发现,明万历年间《莱州府志》的货物类就有了“山茧绸”的记载。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原因,山茧绸的发展和传播异常缓慢。
到清末民初,柳疃柞丝绸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此时以柳疃为中心的数百个村庄,几乎家家有织机声,村村有半屋(半地下室机房)。这时胶济铁路建成,内陆与沿海诸港口的沟通,使柳疃成了一个繁荣商埠,各地的商人纷至沓来。清代的《野蚕录》对当时柳疃的繁荣有详细记述:“今之茧绸,以莱为盛,莱之昌邑柳疃集,为丝业荟萃之区,机户如林,商贾骈坒,茧绸之名溢于四远……裨贩络绎不绝于道,镳车之来,十数里衔尾相接。”可见,当时柳疃已经成为衔接我省各地经济的枢纽之地。
民国时期,柳疃镇已成为山东山茧绸的主要生产基地。1916年,柳疃商务会在街北小龙河上,就竖有“万善同归”石碑,仅碑阴所刻捐款的商号、炼房、店铺就有一百四十余家,足见当时柳疃丝业的发达和商贸的兴旺。据1933年版《现代中国实业志》记载:山东主要丝绸产地为昌邑、栖霞、牟平等县,均共有织机六七千架,每年织茧绸一百余万匹,全省总产量一百五十余万匹,约占全国茧绸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另外,据有关资料记载:昌邑织绸木机在前十数年繁盛时期,有一万余架,出品约六十万匹,总值约四百万元。此时期,柳疃丝绸畅销本省,也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还远销亚欧诸国。一些当年在异国的华侨说:“在国外向家乡写信,地址只写中国柳疃即能邮寄到家。”
茧绸的织绸机具和工艺与传统家蚕绸机具基本相同,纺织机具分主机和附机。
主机:历史上用脚蹬手扔小木机,也叫扔梭木织机。主要部件:机楼子、压轴、盛筐、蚂蚱腿、倒桩、将军轴、元宝轴、座板、机身、盛匙子、小压刀、幅张、脚踏板、机耳子、梭等。用这种机织绸,一般5至6天可织50码老宽绸一匹,快者4天一匹。扔梭木织机一直沿用至1957年。
附机:人力织绸,附机简陋。可分籰子、撑撑、牵床、拧穗车、打轱辘车等部分。络籰子,过去一直是人工手摇撑撑车进行绾丝,几百年来无改进。
工序:人力织绸,主要经过配丝、药丝、漂丝、络丝、牵机、刷机、作穗、织造等工序。配丝,把丝线进行调配顺色,使丝粗细和色泽大体一致。药丝和漂丝,把调配好的丝放在药缸中浸泡,再拧净晒干,缕好。络丝,把丝轱辘在撑撑上,再均匀地摇在籰子上。牵机,按经的总头数把丝牵在一起,到一定长度再拾绞。刷机,给牵好的经线上浆。作穗,把纬丝拧成穗子。上述工序完毕,即可上机,经纬交织成绸。织绸要把好三关:一绞口(开绞),二水口(穗子的干湿度),三饭口(松紧)。柳疃织绸的经验是“不织稀,不织欠,不积底漏和反线”“大成色,好边道,底漏差梭也不要”。
从发展、兴盛到衰落,柳疃丝绸经历了二百余年的风雨。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传统的柳疃丝绸获得了新生,延续至今,仍旧焕发着熠熠的光彩。
2006年,柳疃丝绸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潍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