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亮
临朐历史上曾有两座刘万户(侯)墓,《光绪临朐县志》记载:“刘万户墓,在县西北八里鲍庄。”民国《临朐续志》记载:“明万户侯刘从政墓……在嵩山山半刘家茔。”探讨两墓之前,须先弄清明代“万户侯”的来龙去脉。
明代的“万户侯”
侯是我国古代爵位的一种。西周即设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后历朝历代爵位等级、名称虽然不尽相同,不过却从未有名为“万户侯”的爵位。
万户侯实际是指食邑万户以上的侯爵。据《战国策》记载:“昔者秦攻齐……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封邑万户以上的侯爵也就是“万户侯”,历史上并不多,西汉仅七位: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留侯张良、绛侯周勃、长平侯卫青、冠军侯霍去病、博陆侯霍光,他们都有具体的侯爵名,可见“万户侯”是统称,并非有此侯爵名。刘邦定下“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而封邑万户可谓侯爵的最高等级,“万户侯”成为普通人追求爵位的巅峰。张良曾言:“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晋尤其隋以后,少有封邑过万户的侯爵了,侯爵也多无封地,仅存虚名。“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万户侯”成为文人骚客舒展抱负的用语。
明代志书和家谱、墓志中屡见某某为万户侯的提法,是虚誉泛指还是实有所指呢?对明代来说,是后者。明余庭璧《事物异名》记载:“卫指挥,称之‘万户侯’。”明《五车霏玉》记载:“万户侯:指挥使。”故龚延明所著《简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辞典》以此为据,解释万户侯:“(明)卫指挥使尊称。”可见,明代的万户侯指的就是卫指挥使。
明代为什么把卫指挥使称作“万户侯”?与明初“万户”一职有密切联系。据《明史》记载:“明初,置千户所,设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又立各万户府,设正万户、副万户、知事、照磨。寻以名不称实,遂罢万户府,而设指挥使及千户等官。”万户府很快即废除,“万户”一职随之而废。明朝兵制遂实行卫所制度,京师和各地皆设卫、所,分属各省的都指挥使司(都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卫下仍设千户所、百户所,一卫大抵5600名军士。军士有军籍,世袭为军,大部屯田,小部驻防。军饷主要仰赖屯田收入支给。其军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卫指挥使即由明初的“万户”一职演变而来,故尊称“万户侯”。
《明史》记载:“卫指挥使司,设官如京卫,品秩并同。”又载:“京卫指挥使司,指挥使一人。”则卫指挥使品秩为正三品,高于原来的“万户”。不过随着卫所制度式微,其地位和品阶逐渐下降。从东镇庙祭祀碑文落款看,明代初期青州(左)卫指挥使列青州知府之前;从中期开始,则列知府、同知,甚至推官之后,仅列知县之前。对此变化,《明史·职官志》未见记载,具体情况有待考证。有明一代,担任卫指挥使的有数万人之多,但尊称“万户侯”的并不多。从旧志、族谱以及金石等资料分析,明代“万户侯”是指洪武初年旋设旋废的“万户”和明初的卫指挥使。
鲍庄刘万户墓
鲍庄今属临朐县城关街道,分东、西鲍庄,亦称大、小鲍庄。《光绪临朐县志》记载:“刘万户石表,在鲍庄。”又载:“刘万户墓,在县西北八里鲍庄,墓碑湮失,名迹无考。按傅国《云黄集》:自明永宣间邱陇已迷,耕人但相呼为‘石墓田’。崇祯时华表、翁仲犹有存者,而碑陷短崖侧,断额仅露‘万户刘’三字,余七字剥蚀已不可识矣。”傅国(1576年—1644年),今临朐县辛寨街道猫林沟村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文中所说的“按傅国《云黄集》”,指其所著《云黄集》卷九之《鲍庄北古墓》诗及其跋语。
诗共二首,其一:
古墓荒夷几百秋,萋迷生草暗螭头。
剖崖始见双题字,辨古微分万户刘。
甲子漫猜人汉晋,癸辛谁认爵公侯?
英雄千载皆如此,立马低回泪不收。
其二:
㥥亭北望郁芊芊,地主空传古墓田。
石笋谁将帖断岸,龙鳞无处问遗阡。
风清禾黍留笳鼓,日晚麒麟卷旆旃。
去去不须闲怅望,牛山早已泪潺然。
诗后跋语说,鲍庄北,距离石沟河里许,田间有断碑,碑已散失,仅余龙头,苔痕斑驳。清理许久,才看见碑额十个字,其中七字磨灭不可识,唯“万户刘”三字尚可分辨,字体简朴古雅,“则此石殆千年物矣”。地的主人张氏,是傅国丈人家,其先人从明永乐、宣德年间耕种此田,相传为“石墓田”,但坟墓遗迹已无。
大鲍庄王孔昭也有诗文描述。王孔昭(1896年—1971年),字子明,十一岁去城里外祖母家读私塾,十六岁归家,先任教于私塾,继经商于纸坊,后专攻岐黄,以医为业,治病救人,颇有名气。其诗集《园亭消闲录》尚存。王孔昭1948年所作诗《戊子三月本庄庙拆神像》记载了鲍庄的古迹:
鲍庄由来不纪年,近村古迹半宛然。
翁仲石羊刘公表,朐冈诗集八首联。
惟有河边后崖寺,无影迄今口相传。
殿宇辉煌龙王庙,神像毁坏气象残。
其中的“翁仲石羊刘公表”指的就是刘万户墓,王孔昭又有《刘万户墓》诗,小注云:在鲍庄北坡,诗云:
县志徒载是刘公,万户侯爵谁加封。
司职上古何年月,敛迹迄今几春冬。
荒冢湮没阡陌内,华表半露尘土中。
云山河水依然在,不闻先生当日风。
刘万户是何时人?傅国“漫猜人汉晋”,王孔昭亦感茫然,究竟何朝何人恐永远成谜了。
《临朐村镇志略》则认为刘万户为汉室之后,至明洪武年间其后人对时政不满,被革职抄家,今人仍称旧址为“石人坡”。未知何据,存此待考。
明万户侯刘从政墓
民国《临朐续志》记载的“明万户侯刘从政墓”在哪里?为什么民国以前旧志未记载?文人马春溪的一篇文章恰巧记载了此事。
马春溪(1854年—1940年),字柳泉,号鉴塘,今临朐县东城街道胡梅涧村人。自幼聪慧,入塾读书,名列前等,惜屡试未第,以塾师为业。工书法,擅诗文,著有《西园文集》《西园诗集》《西园杂记》等。《西园文集》载有《刘万户侯考》一文:“刘万户侯,讳从政,明洪武初年所诰封也,住城西南七十余里刘家王庄,其祖茔在该庄之西山坡。余与谭筱侯(名书城)先生曾亲往观之,其茔中之谱碑凿凿可考,家中之谱牒历历不爽,与鲍庄之刘万户原判然两人。旧县志遗漏,岂修志时以其僻处一隅,采访或未周欤?(1934年)续修县志,余任采访员,乃为详载,投稿以呈,尚未知主笔者曾补入否也。”文末记载:“其后裔刘慧海先生出其谱牒,余为备录者,旧志均未载,不忍使其湮没,为之详。”
马春溪所说的“刘家王庄”,新旧县志等均未载,即今属临朐县寺头镇的王庄。该村《刘氏族谱》记载其始祖刘宽“洪武二年(1369年)自直隶冀州枣强乾(甘)石桥庄迁居朐邑嵩阳王庄”,品文意“王庄”似由来已久。《嘉靖临朐县志》所载“王庄社”即以此村置社。
与马春溪同往王庄访察的谭筱侯,即谭书城(1867年—1942年),字筱侯,今临朐县冶源街道黄家宅人。他与马均为民国《临朐续志》采访员。二人同往王庄实地采访,探墓碑、观族谱、亲访询,将“万户侯”刘从政情况撰稿后寄《临朐续志》主纂刘仞千,此文即记此事。本文当写于1935年以后,本年续志已经付梓,马未见到书,故文后说“尚未知主笔者曾补入否也”。今观《临朐续志》,俱已采录,卷六载:“明万户侯刘从政墓、山西汾州府知府刘清墓……皆在嵩山山半刘家茔。”卷九载:“嵩山南王庄刘,为明万户侯刘从政嫡派。当时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巍科显仕,萃于一门。”
明初卫所数量时有变动,刘从政是哪个卫的指挥使?马春溪仅言“洪武初年所诰封”,1935年《刘氏族谱》也没有详细记载,仅载刘从政“自幼业儒,未遂志,弃文就武,保障一方,蒙皇恩赐任万户侯”。依文意,刘从政以军功获职,军功想必显著。今其墓及碑碣无存,笔者遍查各地方志,也未见刘从政更多事迹。
临朐两个刘万户(侯)墓,可惜墓主详细事迹均无考,可见资料保存和搜集之难。故傅国在《鲍庄北古墓》诗跋中感慨道:“汩埋尘土,令人惘然,极恨不得见其全,使此公遂成乌有也。嗟乎!谁有英雄而免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