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合萍
障日山有许多个传说,其中最耳熟能详的非二郎神赶山镇日的传说莫属。
很久很久以前,天空中突然出现九个太阳,大地被炙烤,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深陷于酷热与饥荒的绝境。玉皇大帝为拯救苍生,急令二郎神下凡,镇压多余的太阳。二郎神肩挑两座山,手赶一座山,向着东海方向匆匆进发。
当二郎神赶着那座用来障日的山途经此地时,山却突然停滞不前。原来这座山前方水湾里,有一条作恶多端的蛟龙时常在此兴风作浪,山为了保护苍生,毅然紧走几步,趴在水湾之上,试图将蛟龙牢牢压住。
二郎神不知内情,见山耍赖,抬手就是一鞭。山虽疼痛难忍,却仍死死压着蛟龙,不肯挪动分毫。二郎神见状,怒火中烧,“啪、啪”又是两鞭,力道十足,打得那山直摆尾。即便如此,山依旧咬牙坚持。二郎神因用力过猛,扁担失衡,前面的山滑落,后面的山竖起。此时,二郎神展开天目查看,方知原委,不禁赞叹:“好一座仗义山!”随后扛起扁担离去。
后来,这座曾用来障日的山,就被人们称作障日山;又因它忍辱负重、心怀仗义,也被叫做仗义山。东南方,那两座分别名为竖山和撸(因卢敖隐居又称卢山)山的小山,据说便是二郎神当初挑来的的山。
这年三月,我独往障日山。
晨露未晞,山岚在青石板上洇开水墨,松涛裹着千年前的月光,轻轻叩击着山石。崖壁间“小峨眉”的题刻被苔藓侵蚀了边角,却仍有墨香从石纹里渗出,恍若子瞻的羊毫刚离开碑面,带着密州春酒的凛冽气息。
那时他初到密州,正值蝗灾肆虐。见此山云气蒸腾如蜀地仙峰,便挥毫题下“莫教名障日,唤作小峨嵋”的句子。如今站在观日峰上,果见云雾翻涌遮蔽日光,形成如梦似幻的“云海障日”景观。
晨雾在山谷间翻涌成海,我忽然看见那个戴竹笠的身影,正沿着十八盘石阶踽踽独行,衣襟沾满露水与星光。他的芒鞋踏过的地方,野蔷薇悄然绽放,淡紫色的花瓣上还留着《超然台记》的墨痕。
他爱极了这里的云雾。在超然台上饮酒时,总说障日山的云比杭州的更有筋骨。某次暴雨突至,他却坚持冒雨登山,在水帘洞前观飞瀑如银河倒泻,衣袂被水汽浸湿,却笑得畅快。后来写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词句,当地人传说,那些溅在石壁上的水珠,化作了后来《赤壁赋》里的璀璨星斗。如今站在飞瀑下,仍能听见千年前的雷鸣,混着他朗朗的笑声,在山谷间回荡。
沿着苏公的足迹寻去,当年的抚琴台,还留有宋时的余韵,琴音的悠扬惊起松间的鹤影,有樵夫曾见他蹲在溪畔,用枯枝在沙地上画着水利图,溪水漫过脚背亦浑然不觉,如今“北苏堤”宛若一条碧绿的丝带,萦绕诸城南湖之畔,湖畔睡莲仍未醒来,唯有岸边的垂柳在风中摇曳,枝头上仿佛还留着他指尖的温度。
行至白云寺处,山风送来隐隐梵唱。门前的古井、碾粮的石磨,仍在坚守着过去的岁月,只是当年的传说早已成为一片遗迹,那些生长在瓦砾之间的松林,成为时光最好的见证者,忽然明白他为何偏爱这座山——障日虽不比峨眉高峻,却藏着最朴素的人间烟火。
暮色四合时,山雾又起。我站在“小峨眉”的石刻前,看月光将影子拉得很长。恍惚中,那个竹杖芒鞋的身影从雾中走来,衣袂飘飘,仿佛要带着满山松涛与星辰,继续他永不疲倦的行吟。
山风掠过松林,带来一阵若有若无的墨香,那是他留在人间的最长的诗行,回头望向主峰,金龟在暮霭中愈发威严,龟头所指之处,一轮明月正从云海中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