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道光年间,高密年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半印半画。据传,当时在天津杨柳青画店工作的胡三,因生计所迫,从杨柳青辗转到高密李家庄,投靠在“增顺”胡玉显门下。胡三师从胡玉显后,融会贯通,很快把杨柳青年画的长处糅进了扑灰年画中,形成了高密半印半画制作技术,摆脱了纯手工绘制约束,大大提高了年画生产效率,也促进了刻版业的发展。这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颇具规模的画子店,如:增盛、立兴、齐万顺、吕记画庄。画子店的开张,引来了大批画子客,特别是秋冬季节,他们争相贩运,半印半画年画远销海阳、临沂以及江苏、东北、内蒙古等地。
这一时期的年画题材品种也丰富多样,不断创新,风格迥异,许多艺人还兼画扑灰年画和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和半印半画相互渗透,互为促进,共同发展,迎来了高密年画的鼎盛时期。到清朝末年,北村的“同顺堂”“余庆堂”“齐万顺”等画店,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又在扑灰年画、半印半画的基础上,发展了全色套印方法。
高密半印半画年画是以刻版印线稿,再进行手工填绘的一种民间画种。所刻线版大多沿用扑灰年画原手描图样刻成,取代了扑灰年画当中的“扑灰”“勾线”等工序,填绘与扑灰年画的画法大同小异,它摆脱了纯手工绘制的约束,大大提高了年画的生产效率。
高密半印半画年画在艺术上有独到之处:造型上追求尽善尽美,画面人物完整;画中有意,多用隐喻象征手法,如用飞舞的蝙蝠隐喻“福在眼前”;主要人物突出,次要人物较小,在画面上大小对比强烈。其创作题材广泛,不仅表现日常生活的人和事,而且包括了神像类、戏曲人物类、人物传说类、山鸟花卉类等多种题材。
(据《潍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