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北海周末·剧本

尘封的广国

(2025年08月0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召嘉”印。
  召嘉墓出土文物。
  ◎崔斌 文/图

  《汉书》记载,广县曾是西汉的侯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召欧被封为广侯,食邑二千二百户,封地在齐郡的广县,也就是现在的青州市。因为召欧受封,广县升为广国,广县故城也称为广国故城。《山东通史》里记载:“广国,国治今青州西南,侯国。”
  2007年,青州城南九龙居小区施工,工程到了角楼村瀑水涧时,发现了一座大型“甲”字型汉代墓葬。这座墓是一棺二椁,墓道朝南,墓室一层层向内收。不过这墓历史上多次被盗,规模虽大,清理出的随葬品不多。这就是后来认定的召嘉墓。其中较精美的是铜铺首衔环和“召嘉”铜印,现在都在青州博物馆。
  这对铜铺首衔环出土在外椁壁靠近墓道口的地方,高27厘米,两个共重约10斤,都是青铜做的,能分开,这点挺特别。铺首是怪兽头部造型,以鼻梁为中线,两侧纹饰对称。怪兽戴“山”字形冠,眼睛突出,鼻梁下是大张的嘴,尖牙从嘴角露出并上卷,嘴里衔着铜环。铜环又宽又圆,表面没花纹。铺首正面用阴线刻斜条纹表示眉毛、头发等,刻线很细。背面有竖长方形锥钉,用来固定在棺木上。这对铜铺首衔环能用来提携下棺,和墓葬规制一样,是墓主人权力地位的象征,因为形制大又在棺椁附近,应该是运送或下葬时抬棺椁用的。
  墓葬里还有西汉“召嘉”印,铜质,顶部是盝顶,有瓦形穿带钮,印面方形,边长2.4厘米,通高1.6厘米。印面篆刻的“召嘉”二字很清楚,据推测是西汉第三代广侯召嘉的印信。
  召嘉墓还出土了一批陶制品,有彩绘陶盆、彩陶壶、陶熏炉、陶耳杯、陶酒盅和陶卮。以彩陶壶来说,很普通,纹饰也简单。汉高祖时期已有厚葬传统,召嘉墓虽经多次盗掘,文物不多,但仍能看出这位侯王的墓葬比较俭朴。
  在广县城遗址瀑水涧一带还发现了汉跽坐胡俑,是典型胡人形象。据记载,两汉时广县城封侯的只有第一代广侯召欧跟随刘邦征战,胡俑发现地离召嘉墓不过几百米,推测胡俑的墓主人是召欧。这胡俑高3米左右,戴尖顶帽,帽边饰穿璧纹,脸长,眉骨突出,深目高鼻,两腮略残,下巴尖窄。他穿紧身袖衫,双手交于胸前,系着有穿璧纹的腰带,下穿紧腿裤,双膝并拢,两脚压在臀下,脚心向后,是跽坐姿势。
  广县城是青州历史上第一座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城池,但它的准确位置甚至是否真为城池,一直有争议。“召嘉”印的发现,对确定广县城位置、研究汉代青州历史和广侯沿袭很有意义。
  后来专家考证,广县故城遗址在凤凰山路以北、南阳湖以南,瀑水涧以西、下圈村以东,被定为潍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勘探发现,古广县城占地约400亩,居民规模较小,大概主要是官宦贵族和奴仆,平民住城外。古城下还有厚厚的古文化堆积,最早是大汶口文化。不管怎样,汉高祖建汉后在这设县,还把立有战功的召欧封到这。
  召姓很少见。《通志·氏族略》记载,召姓源自姬姓,为燕国王族后裔。公元前222年燕国被灭,王族子孙避难,多以召为姓。
  有研究认为,召欧是刘邦认识的人,可能不亲近,但肯定认识。他凭着这个身份加入刘邦的队伍,刘邦的军队攻入关中到霸上时,召欧任连敖。连敖级别不高,相当于刘邦的护卫,负责安全保卫,也替刘邦处理事、见人。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里,召欧有明确的定燕功绩。大将军韩信派燕国王族后代召欧当使者,说服燕王臧荼归降。就靠这功劳,召欧升为将军,后来封侯也凭这个。
  广侯国传承了40多年。第一代广严侯召欧在位23年,第二代广戴侯召胜在位9年,第三代是召胜的儿子召嘉,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袭爵,在位13年。这一脉没后代,侯国就撤了。
  从召嘉墓出土文物看,没有特别豪华的,和西汉王侯的排场差得有点远。别说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十余吨铜钱和大量金器,就是西汉第二代齐王刘襄的墓,也清理出5个陪葬坑,出土文物多达1.2万余件,有金银器、铜器等,其中有不少珍品。汉代讲究视死如生,异姓列侯和刘姓皇族差距这么大,连壶都是陶的,这能看出汉代帝王对分封侯王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刘邦等汉代皇帝对功臣心存防范、厚此薄彼。
  如今,来到广县故城遗址,回望广国的历史,仍让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