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理论

潍坊夜校
点亮城市“夜生活”

(2025年08月08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隋炜凤 文/图
  眼下,潍坊市民选择什么方式过“夜生活”?上夜校是其中一个答案。从职工技能提升到市民艺术熏陶,从青年社交到亲子互动,潍坊夜校正以多元化的课程、公益化的模式,点亮城市“夜生活”。在潍坊,夜校不仅让市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更让文化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成为他们充实自我、结交好友、享受生活的精神乐园。

课堂直击:夜校课程“有知有味”
  7月31日晚,潍坊市民艺术夜校开设的素描课,在超然书房文创馆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此起彼伏。学员们专注地勾勒线条,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从“小白”成长到“渐入佳境”。在架子鼓教室,节奏感强烈的鼓点瞬间点燃课堂氛围。爵士舞教室内,学员们伴着动感的音乐挥洒汗水,跳出自信的步伐。瑜伽课上,学员们在一呼一吸间,感受身体与心灵的深度放松。还有传承千年技艺的核雕、面塑、刺绣、烙画等非遗课程,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医课堂上,年轻人跟着老师学习穴位按摩,“以前觉得中医是老年人的‘专利’,现在才发现它很实用,熬夜后按一按穴位真的能缓解疲劳。”“00后”学员张女士说道。
  潍坊市民艺术夜校是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打造的文化惠民平台,目前已成为潍坊市民提升自我、拓宽社交圈的理想场所。夜校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涵盖艺术素养、非遗手作、职场进阶、生活美学、养生健身、亲子体验六大板块。“新一期课程将于8月11日陆续开课,共计94门课程,其中新增绘画心理学、匹克球、潍县味道、无人机操作、传拓制作等亮点课程。”潍坊市民艺术夜校负责人李萌萌表示。
  8月5日,潍坊市工人文化宫的教室内热闹非凡,潍宫职工夜校第五期开课。在红歌新声代课堂上,经典旋律搭配潮流编曲,学员们激情开嗓,唱出新时代的豪迈。“没想到红歌还能这么‘燃’!”一位学员感慨。口才表达课上,即兴演讲环节笑声不断;古典舞教室内,水袖翩跹,学员们化身“古风佳人”,感受传统舞韵之美……
  从市民艺术夜校、潍宫职工夜校,到青年夜校、文化夜校,“夜校”这个颇具年代感的词汇,点燃了潍坊的文化热潮。如今,涵盖各种群体的夜校在潍坊遍地开花,夜校文化蓬勃发展,成为一张城市文化新名片。

“双向奔赴”:夜校时光成就自我
  8月1日,潍坊市民艺术夜校第五期开始报名,通道开启仅1分钟,报名人数即突破300人。15分钟内,500个课程名额被争抢一空。游泳、瑜伽、美妆、钢琴等热门课程瞬间满员。这些数字背后,是潍坊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的热情。
  对众多市民来说,夜校时光是找回自我与连接彼此的桥梁。38岁的上班族王女士说:“夜校是褪去‘妈妈’‘妻子’标签的空间,在这里,我只是热爱绘画的自己,夜校让我重燃生活热情!”32岁的张先生是一名教师,他在架子鼓课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周三拿起鼓锤成了我最期待的事。”
  “我一直对摄影感兴趣,可平时工作忙,根本没时间系统学习,没想到家门口的夜校实现了我的愿望。”市民于英是一名医药相关行业的文员,朝九晚五的单调生活因为在潍坊市民艺术夜校学习摄影课程而改变。在摄影课上,她不仅掌握了摄影技巧,还结识了各行各业的摄影爱好者,大家相约周末外出采风。目前,于英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摄影参数,拍摄出许多令人称赞的作品。于英还同时报名了形象穿搭课,在学习中不断提升气质和自信心。
  “夜校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大家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聚在一起,没有年龄、职业的界限,彼此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互相鼓励,共同成长。”学员们的心声道出了这场“双向奔赴”的真谛。

赋能城市:文化惠民与“夜经济”同频共振
  夜校的“火爆”,是城市精准捕捉市民需求的成果,让文化惠民与“夜经济”同频共振。面对井喷式夜校需求,潍坊市不断创新供给,实现精准响应。
  潍坊市民艺术夜校拓展惠民群体,将课堂延伸至奎文、寒亭、坊子、青州等地,实现从城区到县域的覆盖。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推出“课程体验官”参与测评,动态优化内容;定制校企职场技能课,引入前沿科技与“快闪”课程,目前惠及学员超5000人。同时,夜校为学员搭建手作市集与作品展销平台,推动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并助力增收。
  夜校成为赋能“夜经济”的新引擎。奎文区文化夜校紧跟文旅消费新趋势,多维度丰富夜间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将文化夜校“嵌入”万达广场、新华新阅广场、1532文化产业园等人气商圈,开设青年人喜爱的课程,不仅催生消费新场景,也为“夜经济”注入蓬勃活力。
  潍坊市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王蕾表示,艺术夜校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文化现象,为上班族等群体提供了利用业余时间接触艺术的机会,降低了艺术学习的门槛,成为夜间经济中兼具温度与内涵的一环。艺术夜校的核心价值在于“普惠性”与“专业性”的平衡,可通过细化课程分层、引入社会力量合作、利用线上平台扩大覆盖面等方式,让艺术走进更多市民的生活,成为城市文化生态中可持续生长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