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元超
渤海莱州湾南岸,海(卤)水资源丰富,但曾经面临“开发难、利用浅”的困境。如今,山东海化集团以“一水八用”模式将这一难题成功破解,不仅获批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更走出一条“科学开发、梯次利用、步步增值”的开发路径。从早期“一水三用”到如今的“八用循环”,从单一制盐到全产业链布局,海化集团的探索既回应了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为沿海地区“缺水搞化工”等问题提供了破解方案,更在民生改善与行业升级中释放出深远价值。
战略共振:解码“一水八用”的诞生逻辑
2024年初,海化集团获批“一水八用”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项目,这一成果源于海化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发展需求的精准把握。
地处莱州湾南岸的海化集团,坐拥得天独厚的海(卤)水资源,形成“地下卤水为主、海水为补充”的资源格局,为“科学开发、梯次利用”提供了天然物质基础。作为国内海洋化工领域的先行者,海化集团在循环经济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早有深厚积淀——自2005年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起,集团便聚焦海(卤)水资源价值最大化,深耕“一水六用”模式,形成“资源—生产—产品—深加工”与“资源—生产—废弃物—再利用”的绿色循环双轨并行体系,积累了海(卤)水高效利用的技术与经验。
随着国内“双碳”目标推进与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深化,海化集团敏锐捕捉产业机遇,在“一水六用”基础上,围绕海(卤)水淡化与新能源发电两大新兴产业拓展场景,打造“一水八用”标准化产业链,通过标准化建设,推动循环经济从“企业实践”升级为“行业可参照的规范”,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与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双重突破。这一实践不仅打破了传统化工生产的线性资源消耗路径,更在长期深耕中沉淀出海(卤)水资源高效转化、梯次利用的核心技术体系与宝贵实践经验,为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树立了标杆。
技术迭代:破解产业难题的循环智慧
从“一水三用”到“一水八用”,每一次模式升级,都是海化集团对行业技术瓶颈的突破,更是对资源深度高效综合利用的自主创新探索。
早期“一水三用”(制盐、提溴、苦卤化工)阶段,传统工艺路径单一,资源利用深度有限。向“一水六用”升级时,“地下卤水无法直接用于纯碱生产”成为核心瓶颈。面对产业发展难题,海化集团通过自主研发“超滤+纳滤”双膜法工艺,实现杂质离子精准分离,让卤水直接适配纯碱生产,完成从初级利用到深度适配的关键跨越。
在迈向“一水八用”的过程中,新能源与传统化工的协同又成为新挑战。海化集团创新“盐光互补”模式,利用盐场水上空间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制盐”,产生双重价值;同时将纳滤、反渗透技术与盐化工深度融合,形成“浓淡双收”体系。该体系一方面通过海(卤)水浓缩淡化产出淡水,可供热电厂等工厂及周边居民使用,又能将浓缩后的卤水进一步提效利用,使海(卤)水中氯化钠利用率从30%提升至70%以上。
在资源利用的“末端”,海化集团同样做到“吃干榨净”。晒盐后产生的苦卤,先通过“氧化—吹出—吸收”工艺提取溴素,提溴后的卤水经过强制蒸发、冷却转化分离硫酸钾,最终母液通过浓缩结晶生产氯化镁,让“废水”变身高附加值化工原料,实现“一卤多提、循环增值”。
样板引领:释放循环经济的多重价值
作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海化集团“一水八用”模式不仅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更在民生改善与行业升级中扮演“引领者”角色,释放出多元价值。
从民生视角看,海化集团“一水八用”模式重构了沿海地区“资源—生态—生活”的关系。在生态保护上,淡化后浓盐水的高效利用避免了高盐废水直排对海洋生态的破坏,守护了莱州湾的水环境;在水资源补充上,淡化后产出的淡水将实现企业生产自给,将来随着技术成本下降,有望通过市政管网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加经济的用水选择,为缺水地区“解渴”;在就业增收上,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直接助力区域居民收入提升,让循环经济成果真正惠及民生。
面向行业未来,海化集团正致力于将“一水八用”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循环经济样板”。据山东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令波介绍,当前,海化集团已构建起上下游衔接的海洋化工生态工业体系,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加大“海(卤)水淡化浓缩及工厂化制盐卤项目”、溴系精细化学品及先进电化学能源储存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向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延伸,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海化方案”。
从“望卤兴叹”到“卤水生金”,山东海化集团以扎实的实践成果,有力颠覆了“循环经济即成本负担”的认知,深刻印证其乃是驱动产业能级跃升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海(卤)水资源“第九用”“第十用”等新场景的探索推进,这份植根于渤海莱州湾的循环智慧,不仅是海化集团发展的宝贵经验,更将成为持续赋能我国海洋化工产业突破瓶颈、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动能,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