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舟寄岁月
星河映初心

(2025年09月0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刘鑫

  捧读梁文进老师的《我的宇宙》,恍若推开一扇时光的门。门后,是1989年大明湖畔的柳丝轻拂,是五辑诗篇串联起的生命星河。这本诗集,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是热的血、暖的情,是诗人用灵魂浇筑的精神食粮。
  诗集的结构,是一部流动的生命史诗。从《天际游踪》到《流逝的时光》,五辑诗篇如五段人生航程,承载着不同的风景与心境。《天际游踪》里,初离家门的学子,在大明湖畔“把诗做的小船,放向玉波荡漾”,字里行间满是游子的乡愁与对世界的好奇。“明湖里的桥/是半个月亮/那半个留在水里吗?/不是/它留在夜里”,这般灵动地叩问,是青春独有的澄澈。到了《丁香园》,笔触转向城市的烟火,“小脚女人”的蹒跚、“晚市”的喧嚣,几行短诗便勾勒出世间百态,如英国艾略特笔下“荒原”的微缩,却多了几分人间的温度。《我想笑》是情感的奔涌,“笑我的心雪一样飞飘/笑我的时光黄金般远抛”,悲喜交织间,是灵魂的呐喊与叩问。《盼年》则跳出个人悲欢,“荣成的山/荣成的海/荣成的人民/我中华的骄傲”,山河之美与家国情怀相融,格局豁然开朗。最后《流逝的时光》,“山泉”潺潺、“红枣”沉沉,田园风光里藏着对岁月的珍视,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却更添几分历经沧桑后的从容。
  诗集的结构,暗合着人生的成长轨迹。从青涩到成熟,从小我到大家,从迷茫到笃定。正如李金良老师(笔名梦阳)所言,每一辑都是“时代的映射”,亦是“作者不同创作阶段的心境折射”。读来如观四季更迭,春有柳绿,夏有蝉鸣,秋有叶落,冬有雪飘,各有韵味,却又一脉相承,织就一幅完整的生命画卷,正所谓“五辑航程载风景,半生心境入诗行”。
  诗以情生,情以诗传。诗集的内容,是情与美的交织,是思与诗的共舞。梁老师的诗,最打动人的是“真”。清人叶燮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这一点在诗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母亲的窗户》里,“母亲的窗户/儿子的双目/母亲的庭院/儿子的眷顾”,简单的对句,却把母子间的牵挂写得入木三分,不禁让人想起孟郊“慈母手中线”的温情,只是少了些离愁,多了些绵长的惦念。《家信》中“可我笔中的墨水/迟迟不能下注”,一个细微的动作,道尽游子想报平安又怕牵动思念的矛盾,这份真切,胜过千言万语。
  明湖雪色皆成意,四季花枝尽入章。除了真情,诗中的意象更是妙笔生花。大明湖是诗中的“常客”,时而“水是咸的/因为那都是诗人的泪”,时而“桥是半个月亮”,它不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乡愁的象征,是时光的见证。雪也是高频意象,“雪呀/你怕是宇宙降临人间的无穷尽的光阴”,将雪与光阴相连,新奇又贴切,让人想起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的孤寂,却又多了几分对时光的哲思。还有“花”,《百花词》里“迎春惜着她的娇艳/未久即有石榴的红光”,四季花卉轮番登场,不仅有“绘画美”,更有“音乐美”,韵脚流转间,如听一曲春去秋来的歌谣。
  更难得的是,诗中的情与思从不割裂。《湖畔·冬》里,“雪呀/你怕是宇宙降临人间的无穷尽的光阴/几千片,几万片/他们转瞬消殒”,既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又暗含着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生命纵然短暂,也要留下痕迹。正如陈圣生所言,“诗的抒情与思想流露是交融的”,梁老师的诗,便是最好的例证。
  半世诗心从未改,花甲挥毫意更长。读罢全书,我深刻感悟到:“诗心不老,便是永恒”。梁老师从事诗歌写作已三十余年,到如今花甲之年仍笔耕不辍。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皱纹,却从未磨去他对诗歌的热爱。“那只诗做的小船/穿过岁月的雾/向我驶来”,这句自序中的话,是他诗路人生的写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早已忘记了诗歌的模样,忘记了用心灵去感受生活。但梁老师用《我的宇宙》告诉我们,诗歌从未远离。它可以是“母亲窗户”前的凝望,可以是“大明湖”边的遐想,可以是“盼年”时的期待。只要心中有热爱,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宇宙”。
  想起泰戈尔的话:“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梁老师的诗,便如夏花般热烈,如秋叶般沉静。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最真挚的情感;它没有深奥的哲理,却有最朴素的思考。阅读这本诗集作品,如与一位老友对话,在淡淡的茶香中,听他讲述岁月的故事,感受生命的温度。
  唯其陈旧,益加珍惜。唯其久远,更长相忆。合上书页,窗外的风似乎也有了大明湖的温柔。那只诗做的小船,驶向了梁老师的心田,驶向了每个读者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