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吕鸟笼制作技艺

(2025年09月0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方吕鸟笼作品局部(资料图片)。
  方吕鸟笼制作技艺是流传于寿光境内的一种较为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它起源于该市的上口镇西方吕北村。据县志记载:王岱海在清代便开始制作雕刻鸟笼,技艺精湛,外地人称他的鸟笼为“方吕鸟笼”。据传,王氏先祖曾参与过明故宫修建,任木工总监,故方吕鸟笼典型特征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根撑。
  鸟笼由笼架、笼圈、笼条、笼门、笼抓、笼钩、托粪板等几个部分组成,笼内安有栖木、食罐和水罐等。鸟笼多为竹制,在笼门与笼圈等处进行精工细雕,有的还镶嵌着金银珠宝等,显得极为珍贵。鸟笼制作的材料通常是竹料、木料和金属料等。鸟笼的笼体一般采用阴干的上等一节竹,雕件以黄杨木精雕细琢,金属料多用直径不超过2.5毫米的铅丝。
  俗语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鸟笼制作的工具,大约是以下几种:篾刀、刮刀、雕刀、手钻、锯、拉丝板、钢圈模、酒精灯、小台钳、钢丝钳、木锉和钢锉。在扎制过程中,选取阴干上等一节竹,使用刮刀刮去竹竿表面的蜡质层后,用篾刀将竹竿劈成比拉条板孔稍大一点的竹条,插入拉条板孔内,以钢丝钳夹住露出的尖端,使劲地将竹条拉过板孔,反复地拉几次,即可拉成直径2至3毫米的竹条。方笼笼条稍粗些,直径约3毫米;圆笼的稍细,直径为2至2.2毫米。然后根据所需鸟笼的形状,来构制框架或制作竹圈。
  构制方形笼时,可用方样结构组合成方形框架,先用小刨子刨成8×10毫米或7×9毫米的方料四根,为构方形框架的四根立柱,以方凿或打孔机钻眼,然后,再做方框架的上方与下方横档,其粗细,分别为8×10毫米与8×20毫米。使用胶水黏合方样,连接处用牛筋和油麻绳穿过横杠小孔,固定成方形框架。框架制好后,再打眼穿笼条,或先制成侧扇,再组合成笼。
  圆笼的制作较复杂,难度大。首先将笼圈加工好,这是关键。无论是底圈还是顶圈,都要将竹条沿着钢圈外侧盘卷,如不好盘时,先以水加热软化,当盘好后,连同钢模一起入水加热煮沸,待竹条软化后,用钳将竹圈逐节夹圆,使竹圈层间无间隙。再用绳子将竹圈连同钢模一起逐段捆紧,挂在背阴处晾干定型。再将制好的笼圈和笼条钻上小眼,以竹销钉将两者钉在笼架上,用两根长笼条穿入上下横架和笼门竹板两端的孔中,使之能上下移动。再将笼抓安装好。最后给金属笼刷上油漆,给竹制笼刷上清漆,就算全部完成。
  方吕鸟笼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雕刻技艺。方吕鸟笼以其外形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圆形和八角形。笼子由9根梁、18根柱子支撑。故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根撑”之说。
  一个做好的鸟笼,其笼脚处四个雕花是琴、棋、书、画四个场景,人物表情悠然自得。细看那个“书”,一个书童坐在牛背上读书,那头牛慢慢地走在草地上,和风吹得路边的树叶颤动,牛角、牛鼻、牛耳,甚至牛鼻上的鼻环都清晰可见,用巧夺天工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还有一种较大的鸟笼,围绕底部刻着“八仙过海”图案,所刻人物仙风道骨,十分传神。
      (据《潍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