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萍
  一枚刻刀,一方印石,在大多数现代都市的叙事中,或许只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静默存在。在潍坊,它们却成为撬动全球文化交流、城市品牌升级与全民美育的杠杆。一种被视为“阳春白雪”的古老技艺,是如何成功渗进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并转化为一种生机勃勃的现代文化实践的?
  金石为桥,贯通过去与未来。陈介祺艺术节巧妙地将古老的金石艺术与当代审美相融合,让沉睡千年的战国陶文与当代篆刻创作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化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从远古“流淌”至今,既保留着原始的基因,又在每个时代汇聚新的支流。金石艺术这座桥梁,贯通传统与创新——让古老的篆刻技艺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让斑驳的文物与现代艺术表达相得益彰。
  这座桥梁跨越疆域,连接世界。第五届陈介祺艺术节创新采用“主会场+多分会场+全球直播”的传播矩阵,构建起跨越国界的艺术对话平台。从东亚文化基因中的审美共识,到全球18个国家及地区创作者的共同参与,金石艺术成为一种无需翻译的世界语言。它像一条文化的纽带,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紧密相连。全球金石篆刻交流互鉴中心的揭牌,标志着潍坊从金石文化的“展示地”升级为“策源地”,这座东方的“金石之都”正成为世界金石文化的“孵化器”。
  文化品牌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潍坊通过十余年的深耕,已让金石文化深深融入城市肌理。从传统“万印楼”到当代“万印楼”,再到学生版“万印楼”,“三座万印楼”构成的文化景观,正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而“以节促产、以产兴城”的模式,让“金石之都”从抽象品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文化不再是经济的点缀,而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金石文化用品博览会吸引百余商家参展,形成“展览+学术+产业”的完整生态链,文化认同增强了城市凝聚力,也为潍坊吸引人才、拓展合作提供了独特文化名片。
  文化如脉,滋养着一方水土一方人。从文化盛宴到全民共享,艺术节以多元形式打破艺术与大众的界限,让金石文化从“小众艺术”走向“大众文化”。全景式艺术体验体系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市民都能找到共鸣点;全市100所中学开设金石篆刻课程,形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培养体系;金石文化创意大赛让普通市民参与创作,将金石元素融入日常生活……这种文化传承,如一曲“高山流水”的千古绝唱,在当代焕发新生,汇成万众同声的恢弘交响,让金石之韵成为人们可触可感的生活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