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与《声声慢》

(2025年10月2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崇光

  李清照(1084—1155年),济南市章丘人,号易安居士。是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李清照晚年没有孩子,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独自守着孤清的小院落,有时在窗前苦苦思索,有时茫然地行走在南方深秋落满黄叶的小巷中。在孤独悲哀中,写下了《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封建时代的李清照是孤独的:作为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基于这两点,她难免有想干报国的事却不能干,而不干又心不甘的矛盾心理。
  《声声慢》面世时,李清照晚年的孤独表现为“三愁”:
  一是国家民族愁。她关心着国家前途,但实际上面对的是山河破碎的一幕:公元1127年,金人入侵汴京(开封),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也匆匆南逃。
  二是家(情)愁。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生活优裕。18岁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更有金石研究的共同爱好。赵明诚病故后,李清照在孤独无依中,再嫁张汝舟。但张汝舟与她成婚的目的是占有李清照的文物。李清照为摆脱这段婚姻,将张汝舟科举考试作弊的事上告了官府,并要求离婚。最后张汝舟被流放,李清照因当时“妻告夫”要关押二年的法律而入狱,后经众人大力营救,才得以入狱9天后被释放。这段再婚生活,在李清照的心里留下了一道重重伤痕。
  三是学术愁。李清照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作上由于大多遗失,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在宋代词苑中,自成一家,人称“易安体”。她多么希望自己喜爱的学术有人传承。一次,她一个朋友带一十余岁的女孩来看她。她见女孩聪颖,就想将自己平生所学相授给她。谁知女孩说:“才藻非女子事也。”这让李清照倒吸一口冷气,也伤了她的心。
  最终,“词压江南,文盖塞北”的一代才女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