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斌
  1986年4月的一天,临朐县城南15公里的海浮山之阳,一家丝织厂为了建设车间正在挖地槽。突然,在地基的一处出现了凹陷,建筑工人赶紧停下手中的活儿,围拢了过来,仔细看,下面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工人们随即报告了上级。经过相关部门的勘测,确定这是一座古墓。
  随后,文物部门的专家来到了发掘现场,经过仔细勘察,发现这座古墓之前已经被盗过。根据出土的墓志推断,这是一座南北朝时期的古墓,墓主崔芬为东魏威烈将军。
  临朐崔芬墓墓室呈“甲”字形,由墓室、甬道及墓道组成。墓室以条石叠砌,石灰抹缝,平面呈方形,四壁微弧,底铺石板。室内西半部有石棺床。北壁、西壁各有一个大壁龛,南壁有门通甬道,墓室内壁及甬道两侧均绘有色彩艳丽的壁画。
  据史籍记载,崔芬(503年-550年),字伯茂,清河郡东武城人。崔芬出身于显赫的北魏崔氏家族,在东魏末年,他担任南讨大行台都军长史,军功卓著。他在北齐天保元年(550年)病逝,次年(551年)被安葬。北齐重臣徐显秀在70岁那年病逝,墓穴还没动工,于是抓紧建造,后人在其墓穴中发现壁画少了一些工序,就是赶进度的缘故。崔芬死后次年才入葬,应当也是等待墓室的修建。
  尽管这个古墓被盗过,但还是出土了一些文物:墓志、彩绘泥俑、青瓷八鼻罐、鸡首壶、豆、碗、泥钱、铜镜、铜铃等。
  盗墓贼劫掠了古墓,让墓葬物品所剩无几,却遗留了珍贵的壁画,或许是因为盗掘壁画难度太大,又或许是他们尚未意识到这些壁画的价值。墓室内壁和甬道两侧的壁画,线条流畅生动,尽管已经历长达1400多年的岁月,但大部分色彩鲜艳如初。
  据了解,全国发现的北朝壁画墓有40多座,如娄睿(叡)墓、徐显秀墓、茹茹公主墓、崔芬墓等,出土了大量壁画。崔芬墓的壁画绘制精细,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墓室内和甬道壁均粉刷一层薄石灰面,然后绘制壁画。甬道两壁以完整的长方形石板作墙,平顶。甬道南口又设石门,门外侧下部以不规则石块封墙。甬道外为斜坡状墓道。甬道两壁彩绘穿铠甲、按盾挂剑的武士。在白灰面之下,原有阴线刻挂剑门吏。墓室南壁西部绘朱雀,上部绘星辰;其他三壁上部及室顶下部绘星辰、日月及青龙、白虎、玄武等。西壁龛横额绘男、女主人出行图。东壁和西、北壁龛两侧绘“竹林七贤”、马、马夫、舞蹈、山水等画面的屏风。壁画先以墨线勾勒轮廓,再以重彩充填,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比例准确,人物眉目传神,栩栩如生。画面主从分明,人物顾盼多姿,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吧?崔芬墓壁画是北朝墓室壁画的“缩微版”。
  崔芬墓壁画因其独有的人物组合方式引人注目。墓室东壁上部主体为人物骑龙,前方有二仙人引导,后方有一奔走的兽首人身神祇。西壁为人物骑虎,前面似有仙人引导,后方亦有一兽首人身神祇,此下有墓主人出行。北壁为持剑人物御玄武,两侧各有三名兽首人身神祇。南壁西侧为口衔仙草的朱雀。
  山西娄睿墓则提供了一种北朝墓室壁画的范本。
  娄睿墓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西南1公里处。墓内壁画大致分为七十一幅画面,残存壁画面积约220平方米,可归纳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表现娄睿生前的戎马生涯和显赫的官宦生活,主要位于墓道东西两壁、天井、甬道和墓室四壁的下部;另一部分反映墓主人死后回归虚幻境界的情景,主要位于甬道与天井上部、墓门、墓室内第二层和第三层,还有位于墓室顶部的天空星象图。
  沿着墓道向下,东西两壁各有三栏壁画,上两栏绘有驼队与骑马侍卫,最底层则是鼓吹与迎宾的侍者。一路向前,便是雕刻有摩尼宝珠、莲花等精细图案的墓门。进入墓室,一眼可见的就是画在正壁上的墓主夫妇像。长长幔帐,流苏垂挂,其间娄睿夫妇端坐。两侧女侍捧盘,供奉果品茶点;男侍携壶,供奉酒水。乐人演奏笙、箫,舞者随歌起舞。四神与十二生肖盘旋在墓室上部,穹顶中心则是幽远无垠的星空。
  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时空的对话,动与静,今与昔,星球和寰宇,已知和未知,究竟还有多少秘密我们没有发现,一时间神游天外。
  娄睿是北齐神武帝高欢之妻娄昭君的侄子,娄睿墓的壁画名扬海外。娄皇后还有一个侄子叫娄定远,曾经封临淮王,任青州刺史时主持建造了南阳寺内的巨型佛像。
  崔芬和娄睿是否有交往不知道,但古往今来学界关于两者墓葬的比较却多得很。
  娄睿生卒年大概为531年至570年,与崔芬是有交集的。娄睿身为北齐外戚重臣,其墓规模颇大;崔芬身份相对要低,自然他的墓葬属于中等规模。
  娄睿墓的墓道、甬道、天井、墓室均分栏绘制不同的画面内容。墓道、天井和墓室的下栏是车马出行。墓门、甬道、天井和墓室上层表现的是包括星象、青龙、白虎、金翅鸟、雷公、十二生肖等在内的“天上世界”。娄睿墓壁画的内容属于典型的北朝墓葬壁画的题材和内容,规模也足够宏大。
  专家认为,谈北朝壁画墓,有几座绕不开,在山东是崔芬墓,在河北是茹茹公主墓和湾漳大墓,在山西就属娄睿墓以及徐显秀墓,可以说明当时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之间的影响。在墓室中,壁画再现的是宇宙空间和时间序列,是古人对四维时空的记录与想象,在小空间里营造的是从天地到屋宇、从现下到过往。在小空间里表现动态的时空,这是北朝壁画的最大特点。
  崔芬墓虽经严重盗掘,但出土了完整的墓志,现存于临朐县博物馆。墓志面用浅直线界格成方格网,方格中阴刻志文共663字,其中10字残损模糊。魏体,字迹清晰遒劲。志文首题为“魏威烈将军行台府长史崔公之墓颂”。墓志内容为追述先祖荣耀与不凡世家,崔芬本人的成长、修养及仕途经历与功绩,颂扬先祖之贤能与墓主之才华、德行。考古学家据此墓志研究,认为崔芬墓是一个家族墓地,包括三座石室墓。在历史上曾遭受过较大的破坏。
  崔芬出身清河崔氏。清河崔氏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西汉时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后世遂称“清河东武城人”。汉末崛起为关东望族,南北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北魏孝文帝时入“卢崔郑王”四姓高门,崔氏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
  至于崔芬本人,曾任郡功曹、州主簿。东魏武定八年(550年)授威烈将军、南讨大行台都军长史,负责军事参谋事务。志文评价其“运筹方寸,骞旗万里”,反映了其在北魏与南梁战事中的决策作用。
  2006年,崔芬墓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被列入“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
  崔芬墓葬,还体现了北朝的门阀制度。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阀阅,本是仕宦人家门前题记功业的柱子。门阀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门阀制度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而崔芬所属的清河崔氏,正是这一制度的典型受益者。
  崔芬墓是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历史见证,墓壁画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真实写照,该墓具有极高的历史、社会、艺术研究价值。
  凝视壁画上流畅传神的线条和绮丽依旧的色彩,如今的人们依然为这份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所震撼,思绪回到那个政权更迭、文化激荡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