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尹莉莉 文/图
近年来,市民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攻坚克难、凝心聚力兜底线、保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有力服务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民生答卷”,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民政服务中都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牵挂。
回望过去五年、十年的巨大发展变化,潍坊民政将在新的赶考路上坚守初心,不断擦亮“为民”标签,永远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的赶考路上书写“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新篇章。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引领保障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市民政局党组牢牢把握民政工作的政治属性,坚持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互促,策划实施“大爱民政”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打造了一批党建特色项目和特色党支部,先后有4个党组织获评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涌现出了一批爱民、为民的先进典型人物。
2018年荣获“山东省抗灾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2019年荣获“山东省抗击台风抢险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护理员杨守伟当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齐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
“太感谢党和政府了,没想到光凭身份证,我就能顺利办好低保。”高密市东北乡社区于世久,51岁,未婚、无子女,患病前在青岛租房住,平常在一些小餐馆从事洗碗工等工作。去年7月初他被诊断为糖尿病足疽,需要截肢。因未缴纳医保,治疗费用高昂,无奈之下,他只好辗转回到了高密老家,拨打政府求助电话。当地民政部门采用信用承诺落地,容缺办理低保的办法,7月26日就为他办理了低保待遇,同时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应急性、过渡性和补充性作用,给予于世久“急难型”临时救助金2000元,从根本上解决了他的生活难题。
仅凭一张身份证,打了一个电话,就办好了低保和临时救助,让于世久感到意外也收获了惊喜。这也是我市开展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的成果所在。
十年来,基本民生保障网越扎越牢。我市先后印发了《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构建起了市、县、镇、村四级衔接互通的救助保障工作网络,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社会保障标准好似一把刻度尺,十年来,我市通过不断抬高保障底线“刻度”,提升民生“温度”。
城乡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3960元、2000元分别提高到10776元、8604元,增长172%、330%;农村特困供养标准从每人每年2200元提高到12288元,增长459%;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补贴由每人每月1200元、720元分别提高到2130元、1694元,增长77.5%、135%;建立了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补助制度,标准由2014年初的300元提高到1186元,增幅295%。2020年建立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制度,3万名老年人纳入补贴范围。残疾人“两项补贴”惠及残疾人从1.7万人增加到16.8万人。
24716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全部签订照料服务协议,对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实现“愿进全进”,生活不能自理人员集中供养率达57%。
我市修订完善《潍坊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惠及更多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未成年人等困难群体。社会救助连年提标扩面,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我市公开各级社会救助求助热线,采取委托下放审批权到镇(街道)、先救助后补手续、适当上调临时救助限额、特殊情况“一事一议”等措施,对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及时予以临时救助。今年截至到9月底,开展临时救助4845次,累计支出资金1265.6万元。
我市积极探索救助服务新模式,潍坊市“鸢·助你”荣获2022年度全省市级优秀社会救助品牌、临朐县“朐·帮你”荣获2022年度全省县级优秀社会救助品牌。
截至2022年8月底,我市共保障城乡低保、特困、孤困儿童等九类困难群体27.8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
一项项政策、一笔笔资金、一串串数字,见证了温暖群众的“民生温度”,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新的提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在寿光市台头镇三座楼村幸福食堂,每到就餐时间,老人三五成群围坐在餐桌旁,边吃饭边聊天。老人们开心地说:“自从村里有了幸福食堂,我们顿顿吃得饱饱的、热乎乎的,一周七天的菜品不重样,特别舒坦!”
通过“幸福食堂”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只是潍坊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养老事业是基本民生、底线民生,事关全市204万老年人的福祉,牵动着党委、政府和千家万户的心。十年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市坚持把养老服务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持续扩大供给,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成效明显。
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建有养老机构165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0处,农村幸福院563处,基本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信息化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014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2018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市,2021年中央改革办对我市“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改革”情况督察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十年来,我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加强服务质量综合监管,联合19个部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养老机构“四专员”机制;制定出台《潍坊市“十四五”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施方案》,强化困难人员居家照护。峡山区《以“四化”建设破解农村失能老年人养老难题》,被民政部、财政部遴选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典型案例。
推广助老食堂建设。通过养老机构延伸型、社区养老设施型、独立建设型三种不同方式,实施助老食堂建设,有效地解决了老年人特别是孤寡、独居、空巢等老年群体的“吃饭难”问题,目前已建成179处。
创新实施“喘息服务”。在市社会福利院开展了“守护夕阳 陪培您”公益活动。奎文区面向重度失能老年人家庭推出“喘息服务”,每年免费提供15天照护服务。
养老服务供给持续扩大。加快完善养老服务设施,连续8年开展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培训,培训和发掘了一大批优秀养老护理人才。
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着力推进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潍坊市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作为养老服务中枢“大脑”,实现了统计分析“数据化”、部署交流“可视化”、管理服务“便捷化”、督查指导“在线化”。全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一网建设,实现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家庭五级覆盖,构建起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通过“线上+线下”,为老年人提供精准服务23.2万余人次。为全市养老机构免费安装了智慧消防系统,联通市消防管理平台和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发现隐患及时预警,提前防范。开展为独居老人免费安装智能水表关爱服务项目,通过用水监测,为居家生活安全增加了一重智能保障,这一做法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养老服务多元发展,托起最美“夕阳红”。2021年,我市有5家单位被确定为全省养老服务标准化示范点;4个案例被确定为全省养老服务领域创新典型案例;寿光市、奎文区被确定为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
聚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创新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十年来,我市社区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社区治理工作位列全省第一档,硕果累累。
我市顺利完成了3届村委会和城市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了村(居)委会干部。全市503个城市社区全部实现“一窗受理、全科服务”,全部建立“社区共治联盟”。
2017年,全国宣传贯彻《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现场会和全国基层社会治理示范培训班在我市成功举办。
2018年,安丘市荣获“全国农村幸福社区示范市”。
全市注册登记社会组织从2458家增加到5296家,总量居全省第4位。
大量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公益慈善、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等领域,2015年以来,180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链接资金物资超过2亿元,活跃在基层社区,开展公益项目和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
审慎稳妥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先后完成3个镇(街)更名、2个镇改街、2个街道增设工作。
为高效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我市强化政策支撑,探索构建社区共治格局,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深入开展“五社”联动。
——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对健全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功能、保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探索村(社区)议事协商新模式,将居民代表、驻社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等纳入“社区共治联盟”,大大增强了村(居)民自治能力。
——指导青州市邵庄镇马石西村和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深入开展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工作。指导县市区以创建全省基层治理实验区为契机,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全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诸城市等6个单位被确认为全省基层治理实验区(点)。
——印发了《关于推进“五社联动”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的通知》,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志愿服务协调联动,社会公益慈善资源汇聚,社区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持续加强社会组织培育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市、县、镇(街)、社区四级联动格局,建立各级社会组织培育平台和服务场所135处,市县社会组织培育平台实现全覆盖,镇(街)培育平台覆盖率超过90%,20家培育平台被评为“山东省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会组织5302家。
我市引领社会组织高质量服务社会发展,加快推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聚焦基层治理,建立镇(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119家,社区社会组织总量达1.4万家,活跃在为民服务、文化活动、专业调处等领域。
——聚焦乡村振兴,引导社会组织在乡村开展助农、助老、助医等公益项目。去年以来,我市1500多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链接资金物资4000万余元。
——聚焦社会服务,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限时免费停车、灾害救援等志愿服务活动。
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强化基本社会服务能力
十年来,市民政局深化社会事务改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农村传统公墓由“乱坟岗”变“小花园”,是我市殡葬改革不断深化,移风易俗取得新成效的一个缩影。今年,全省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殡葬服务是民生大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市深入推进殡葬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治理散埋乱葬,全市建有公益性公墓(骨灰堂)1981处,改造提升历史形成墓地27.3万个,节约耕地8700亩,助力了乡村振兴和移风易俗。为群众减免基本殡葬费用5.3亿元。
一枝一叶总关情。我市扎实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进一步推进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管理服务制度,开展亲情救助。持续开展“大爱寻亲,温暖回家”寻亲活动,推行“互联网+救助寻亲”工作模式,提高寻亲成功率。全市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9402人次,寻亲成功893人次,有效维护了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不断提升婚姻登记水平,积极推进婚姻登记电子化,扎实推进全市婚姻登记历史档案电子化进程。婚姻实现登记“跨省通办”。
持续完善残疾人两补制度,加强残疾人两项补贴基本民生兜底保障,不断实现补贴对象提标扩面,保障人数由2012年的1.7万人增加到2021年底的16.83万人,有效维护了残疾人权益。将三级、四级智力和精神残疾人纳入护理补贴范围,保障标准每人每月97元,惠及13424人,全省唯一。
凝心聚力呵护未来
优化提升儿童关爱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十年来,我市不断健全完善困境儿童保障体系,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不断提高,保障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对象由孤残儿童向事实无人抚养等特殊困难群体拓展,服务群体不断扩大,服务内容由单纯物质供给为主向物质加服务迈进。
建立健全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动态管理、摸清了关爱服务对象底数,儿童福利服务对象群体不断扩大,由2012年底的200余人增长至2021年底的3076人,其中,机构养育孤儿120名、社会散居孤儿498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898名、重点困境儿童490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70名,困境儿童权益得到有力维护。
加强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了关爱服务能力,创新智慧化管理服务,搭建了关爱帮扶智慧平台,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量身定制专属二维码,儿童主任入户扫码即可上传儿童情况,切实让困境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我市儿童福利和未保工作精细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创新“社会组织+未保”服务模式,孵化培育儿童类社会组织1437家,设立心理服务热线,打造“3456”立体化关爱模式,由专业社工进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已开展个案服务206个、小组服务400余场次。
推出“鸢爱留守、留住幸福”“金禾成长计划”“心心向荣”“见字如面·书信沟通”等100余个优秀服务项目,联动志愿者2000余人,登记志愿服务时长9000余小时,撬动社会慈善资源200万余元,我市蹚出了以社会组织为主体、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困境儿童关爱帮扶新路子。
在2022年9月7日全国未保办主任示范培训班上,潍坊以《凝心聚力“合”护未来 用心用情“潍”护你——全力推进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题代表山东省作典型发言。
创品牌建平台
聚力推动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发展
70岁的老人纪金霞被称为“潍坊红人”,本是安享晚年的年纪,却主动走上志愿服务岗位。每天早晨7:00,在高新区双语学校附近的金马路上,纪金霞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手持小红旗疏导交通,护送学生过马路。从2006年加入志愿者行列,纪金霞义务执勤2000多天。
十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慈善社工志愿服务工作,慈善募捐卓有成效,慈善救助项目与时俱进,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我市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契机,大力推进社工机构和社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先后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潍坊市全国社工领军人才工作室,积极实施“全国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养计划”。
全市持证社工8628人,数量全省第三。优秀社工人才不断涌现,高级社工师10人,全省最多。全市共有62人取得专业督导资格,在全国地级市位列第一。从优秀社会工作人才中推选“潍坊和谐使者”330人、“齐鲁和谐使者”68人,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我市坚持政策支持、人才培养、专业督导三方面齐发力,助推镇(街)社工站建设,累计建成社工站135处,实现了全覆盖;开展入户探访1600余户,开展个案491个,联动志愿者50000余人,服务民众75万余人次。
全市慈善组织发展到30家,形成了以市、县慈善总会为主体,以基金会等慈善组织为补充的慈善网络,面向困难群体广泛开展了助学、助困、扶老、赈灾等慈善活动,充分发挥拾遗补缺补充作用,助力民生福祉水平提升。
以老弱病残等特困群体作为救助重点,开展了118个慈善项目,成功打造了以“朝阳助学”“夕阳扶老”“康复助医”“爱心助残”和“情暖万家”为龙头的系列品牌。十年来,各级慈善组织累计募捐款物10亿余元,帮助群众3211万人次。
截至目前,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达到149.3万人,志愿服务队伍8124支,志愿项目总数2.4万个,在助老帮困、爱心助学、疫情防控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3次被市委、市政府办公室通报表扬,“红背心”等志愿服务品牌越擦越亮,纪金霞、曹冬梅、毕庆东入选全国学雷锋最美志愿者。
传递民政温度,书写民生答卷。全市民政系统将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立足民政职责,时刻关注民生、用心保障民生、着力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努力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贡献民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