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
通讯员 杨洁 文/图
2016年,在寒亭区高里街道一空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萍带领下,101名村民以每股1万元的价格入股成立了惠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2018年,在山东省农科院帮助下,国家级优质强筋麦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正式落户一空桥村,流转1800亩土地开始规模化种植……一空桥村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富裕村”。
同为资源禀赋相近的村子,为何一空桥村能成为“先进村”“富裕村”?
高里街道对这一转变深入调研,剖析出了原因:“火车快慢靠车头,村子要想发展起来,村‘两委’班子是关键。”
今年以来,高里街道以一空桥村为核心村,探索建立“1+6+N”组织体系,联合三甲刘、獐羔埠、前王家庄子、后王家庄子、大柳疃5个村,试点跨村联建,开启了基层党组织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同步振兴”的新路子。从此,张萍有了一个新身份——一空桥片区联合党委副书记。
一空桥村自觉挑起“领头羊”重任,大规模流转土地,总种植规模扩大到了1.05万亩,6个村平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8万元。
产业发展“联”起来,基层治理更要“挎”起来。为更好实现群众有感、治理增效,一空桥片区联合党委结合联建村庄布局规划,以服务群众作为落脚点,依托联合网格治理、整合片区民生资源等举措,打造并用好“金田麦香”共富学堂,开展培训学习、直播带货、产品销售等专题课程;整合志愿服务队、红白理事会等各类自治组织,打造一支“哪个村都能说上话”的基层治理队伍……有事大伙一起商量,有问题大伙一起解决,片区的乡亲们过得越来越像“一家人”。
发展方向明确了,怎么才能把小麦产业做大做强?
小麦产量要提升,首先看品种。他们加强与山东省农科院的联系对接,通过品种对比、优中选优,最终确定以济麦44为核心的产业种植道路。
“联建后,我们整合5个村的土地,规模扩大到1.05万亩,通过规模化运营、科学化种植,在亩均麦种少播30%的前提下,实现增产14.3%。”张萍说。
有了好品种,再加上好技术的支持,才能事半功倍。一空桥村积极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投资540余万元购置收割机、播种机等农用机械50余台,在满足合作社自用的同时,把服务范围扩大到周边村;积极探索使用小麦生产标准化、水肥一体化技术及小麦旋耕镇压播种一体化等技术,实现省水、省肥、增产目标,2024年优质麦平均亩产达到713.08公斤,每亩地净收益约1500元。
在小麦种植的每个关键时期,还活跃着多路农业技术指导小组,他们坚持一对一指导、点对点跟踪服务,全程指导种植户们做好田间管理,送技术、送服务到田间地头,为农民种出增收粮开具科学“处方”,扎实守好粮食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