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元超
自3月6日开工以来,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小苏打厂新建20万吨/年小苏打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据了解,该项目是山东海化集团贯彻落实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海洋化工循环经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具体实践。
近年来,海化集团扎根海洋化工,依托海洋资源,凭借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构建起低碳循环、绿色高效的化工体系,按下高质量发展的“加速键”,注入砥砺前行的“新动能”。
深耕主责主业 筑牢发展根基
海化集团聚焦市委“一七五一”思路目标和任务举措,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坚持一核多翼、链式布局等发展模式,走低碳创新路,推动质效双提升。
经营业绩稳步上扬。2024年以来,集团以“改革攻坚突破提升年”为主线,推行目标管理,在主业、改革、创新等方面积极作为。连续三年入选石油和化工企业500强,在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具吸引力”国企百强中排第16位,并荣获多项市级荣誉。
产供销协同高效运作。集团开展“安稳长满优”挂牌竞赛,促使纯碱、烧碱等产品产量屡创新高;优化采购和供应链管理,降本增效4.65亿元,连续三年获评“郑商所示范产业基地”;滨海能源公司一期光伏电站发电4.3亿千瓦时,荣获“能源数字化先锋企业”等2项省级荣誉。
重点项目加速落地。2024年,集团实施120项工程建设项目,其中20万吨/年双氧水项目、光伏发电二期项目等被列为省、市重点工程;传统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新材料项目稳步推进;球状氯化钙二期等项目投产见效,海卤水浓缩淡化与工厂化制盐卤项目加速推进。
深化国企改革 激发内生动力
借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契机,海化集团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激发企业内生动力,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在全省“科改企业”专项评估和国家相关部门“双百企业”评估考核中均获优秀等次。
改革攻坚成效显著。集团实施“1+3+N”国企改革行动,入选山东省制造业领航培育企业。通过“三定”工作优化组织架构,推进流程再造,审批节点精简56.4%;启动混改试点,“鲶鱼效应”初显。
管理创新成果突出。集团坚持以目标管理为导向,遵循“三盯六提高”原则,6项成果获国家及省级一等奖。2024年10月,全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推广交流山东海化集团现场会在潍坊举行,打造了享誉全国的管理创新样板。
科创赋能转型 推动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石,为产业升级和经济腾飞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海化集团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技术创新成果丰硕。“一水八用”获批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纳滤膜法精制卤水技术入选“山东绿色化技改十大优秀案例”。2021年以来累计研发投入12.69亿元,年增长率超10%。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科研平台3个,市级科研平台6个。率先建成国内现代海洋化工中试基地,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形成新兴的海洋化工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
数智化转型加速推进。集团聚焦流程再造、数转智改、工业互联“三项改革”,围绕零签字、零手动、零报表“三零目标”,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盐化工产业大脑。
科创资源有效汇聚。集团立足资源布局海洋化工新产业链,加大海卤水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加快工业化项目落地;壮大研发队伍,柔性引进人才;加强产学研融合,与十余所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践行社会责任 彰显国企担当
作为国有企业,海化集团始终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的血脉之中。2024年荣获“山东社会责任企业”等称号。
助力社会公益。在教育支持上,集团为驻地学校购置教学设备,改善教育环境;在扶弱济困上,参与“助力老年一餐热饭”项目,解决驻地村庄困难老人用餐难题;在文化共建中,赞助“鸢都绿道马拉松”等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促进就业公平。集团积极安置残疾人员入岗就业,获评“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山东省残疾人就业优秀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