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山春信:在时光的褶皱里拾花

(2025年04月25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桂春

  当第一缕春风掠过峡山水库的万顷碧波,涓涓细流便开始在山涧织就锦缎。胶东半岛的晨光总是偏爱这片土地,将海拔171.1米的峡山印染成淡青色的水墨画,而山脚下的村落,正沿着湖岸线展开一卷鲜活的春日长轴——这里的春天,是沾着晨露的樱桃树莓,是漫山遍野的花事絮语,更是人与山水之间永不褪色的温情契约。
   湖山初醒:
  风与水的私语

  峡山水库的晨雾是春天最温柔的开场白。在儿时的记忆里,早起的二表哥摇着木桨划过镜面般的湖面,船头惊起的水鸟掠过浅滩,将金粼粼的波纹荡向岸边的芦苇丛。这些比人还高的芦苇早已抽出新穗,青灰色的苇叶间藏着刚孵出的雏鸟,“啾啾”声混着湖水拍岸的轻响,像是大地在哼唱摇篮曲。
  沿着环湖绿道漫步,总能遇见晨练的老人。他们踩着松软的草径,手中的太极扇在桃花纷飞中划出圆弧——粉色花瓣落在他们的肩头,也落在湿地公园边的石栏上。退休教师王大爷总爱在老柳树下吹口琴,《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旋律飘向湖心小岛,惊起栖息在枫杨树上的白鹭,雪白的翅膀掠过湛蓝的天空,在水面投下转瞬即逝的云影。
  最动人的是黄昏时分的堤坝。夕阳将湖水染成琥珀色,归巢的水鸟在水面拖曳出长长的倒影,远处的坝顶亮起点点灯火,像散落在银河里的星星。卖樱桃的果农支起摊位,摆着不同品种的各色樱桃,时不时地招揽着过往的游客,个大饱满的樱桃在夕阳的映照下红得发亮,黄得诱人,让人忍不住想要拿起放入口中。
   花事漫卷:
  山与野的情书

  峡山的春天是被花事簇拥着醒来的。正月里,山脚下的杏花便急不可待地攀上枝头,粉白的花瓣映着黛色山峦,像一幅未干的水彩画。紧接着,油菜花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庄园边铺展金色地毯,蜜蜂的嗡鸣里,农妇们戴着遮阳帽在花田间穿行,竹篮里的蒲公英与荠菜沾满晨露,回家后便是一碗清香四溢的野菜豆腐汤。
  清明前后,峡山的碧桃、榆叶梅、海棠等桃红的花儿开得铺天盖地。这些扎根在各个公园或是绿化带里的生灵,用殷红的花瓣染红了峡山的角角落落,连中央公园的一汪碧水都仿佛被染上了胭脂色。徒步的旅人背着画板停驻,笔尖在画布上捕捉花瓣颤动的瞬间,而当地的居民却熟视这盛景,只笑着说:“春天到了,峡山的美景越来越漂亮了。”
  最令人惊叹的是湿地花海。大片的二月兰在环湖路边蔓延,紫色花穗与突出点点嫩芽的绿色交织成锦,水洼里倒映着蓝天白云,偶有野鸭子划过,便碎成满池的星子。护林员老张总说,这些野花是大地写给春天的情书,每一朵都藏着阳光的密码,而读懂它们的,是那些清晨来采艾草的老奶奶,是追着蝴蝶奔跑的孩童,更是懂得在花影里放慢脚步的每一个人。
   人间烟火:
  人与春的和鸣

  在峡山,春天的仪式感藏在每一个日常细节里。清晨的集市上,卖豆腐的老汉骑着三轮车,热豆腐冒着白气,浇上一勺油泼辣椒,便是当地人最爱的早餐。村里的老榆树结出一串串的榆钱,拌上金黄的玉米面,那是做菜团子的绝佳原料。
  田埂上的春耕图最是动人。拖拉机驶过湿润的土地,翻出的泥土泛着黝黑的光泽,农人们弯腰播下玉米种子,身后跟着啄食的麻雀。戴斗笠的大婶在菜园里移栽菜苗,露水从菜叶滚落,打湿她绣着牡丹的布鞋。“春分前后,种瓜点豆。”她们念叨着祖传的农谚,指尖触碰泥土的温度,像是在与大地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暮色中的农家院飘起炊烟,槐花饼的甜香混着柴火的气息弥漫开来。好客的主人总会搬出小马扎,端上刚摘的樱桃、树莓和新泡的绿茶,用带着胶东口音的普通话说道:“尝尝咱峡山的甜,比蜜还润心。” 此时的峡山,不再是风景的集合,而是无数温暖瞬间编织的网,每一个褶皱里都藏着人间的烟火与温情。
   时光褶皱:
  景与情的长歌

  在峡山,春天是有记忆的。水库边的堤坝还留着当年修建者的脚印,泄洪闸的水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而村中央的老白果树,每一片新叶都在诉说光阴的故事。当游客惊叹于山水之美时,当地人却能说出每处风景背后的细节:哪块石头下藏着蛤喇,哪条小径通向酸枣满枝的后山,哪片荷叶在月圆时会泛着银光。
  当最后一缕春阳沉入湖底,峡山的夜晚便亮起万家灯火。湖边的民宿里,游客们围坐在篝火旁,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火星溅向星空,与天上的繁星遥相呼应。此时的峡山,既是游子心中的诗与远方,更是当地人代代相传的家园,在时光的褶皱里,每一朵花开、每一声笑语,都在书写着人与山水最动人的和鸣。
  离开峡山时,我带走一袋表嫂自制的茵陈茶,还有热情的果农大姐送的甜樱桃。春风拂过车窗,湖面上的白鹭在展翅飞翔,恍惚间,那些在湖光山色中遇见的笑脸、在花田堤坝上听见的私语,都成了春天最珍贵的馈赠——原来最好的风景,从来不是山水的独舞,而是人与土地彼此滋养的温情,是时光长河里永不褪色的生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