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春晖
通讯员 王珍 贺梦凡
在潍坊这片教育沃土上,一场关于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正焕发勃勃生机。近年来,潍坊学院以构建“高校-社会-家庭-中小学”四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为突破口,探索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思政教育新格局,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纵向贯通
让思政教育“接力棒”无缝衔接
潍坊学院组织教授团队,牵头绘制覆盖全学段的思政教育“导航图”,在小学阶段,通过学习风筝扎制、木版年画制作等,传承民俗技艺,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学阶段,通过学习王尽美革命事迹,培植家国情怀。大学阶段,通过基层治理实践,锤炼使命担当。这种贯通式教育在潍城区南三里小学的体育课上得到生动诠释。支教大学生韩钧威将“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改编成障碍赛,创新的“红色运动会”让思政教育春风化雨,润人心田。
自2016年以来,潍坊学院已派出17批10000余名师范生开展实习支教,既缓解基层师资短缺,更实现思政育人理念的代际传承。学生侯俊在支教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感悟:“当孩子们把自制的‘长征路线图’交到我手中时,我感受到红色基因正在生根发芽。”
横向联动
构建全域协同育人生态圈
在潍坊高新区清池街道花园社区,“鹿非马社区成长中心”的文化沙龙座无虚席;在奎文区樱园社区,“爱乐志愿服务队”的歌声温暖着孤独症儿童家庭;在临朐县农村,“小鲁班志愿服务队”正为村民改造危房……这些场景勾勒出潍坊学院构建校社联动育人体系的生动图景。
潍坊学院创新打造“双进”体系:推动志愿服务进社区、家庭教育进校园。20个院系团委与48个社区结对共建,形成“一院一品”特色品牌。比如计算机工程学院“七色光”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成长中心支教,法学院尚德志愿服务队编排法治情景剧开展“070”校园防欺凌行动,美术学院“七色花”团队实施“美景上墙”社区美化工程,学校志愿者累计开展实践活动300余场,志愿服务时长近3万小时。
“我们不仅要当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社会服务的践行者。”土木与交通学院学生李明昊在乡村房屋改造实践中深有感触。这种“行走的思政课”将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市博物馆等45处实践基地串珠成链,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淬炼成长。
创新驱动
打造全链条育人新范式
在潍坊市名师工作站,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正开展联合教研。潍坊学院开发的阶梯式思政教学案例库,涵盖从小学《道德与法治》到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2000余个教学案例,实现教育资源跨学段共享。推出的“四维一体”就业指导体系,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职业规划,提升了毕业生基层就业率。
这种创新不止于课堂。潍坊学院构建的“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家庭教育”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校地共建、基地共享、课程共研”模式,实现育人资源效能最大化。学校教授牵头开发幸福路中国家长移动学校,同步构建的“线上+线下”家校社共育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教育方案,赋能50多个城市,使900多万家庭和孩子受益。
“就像潍坊风筝的制作,思政教育需要骨架坚实、纹理细腻、放飞有序。”潍坊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张晓静这样比喻。张晓静介绍,由学校教授牵头完成的《牵手两代—幸福路上》《亲子共成长》等家庭教育课程读本,已经成为了全国30多个城市中小学家长的共同读本。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思政教育基地——鹿非马社区成长中心、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也成为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会的现场观摩点。学校教授王清林在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现场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协同育人
绽放新时代青春之花
在昌乐县鄌郚镇,王晓颖、李广鑫开设的“乡村音乐课堂”已持续3年,让200多名留守儿童学会用音乐表达情感;在青州市王坟镇,生物工程学院“科技助农服务队”研发的果树病害防治技术,助力果农增收……这些青春身影正是协同育人成果的生动写照。
“教育不是独奏曲,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谱写的协奏曲。”潍坊学院党委书记徐梅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四位一体”育人体系,推动更多育人元素转化为价值引领的鲜活力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高校智慧。
从大学讲堂到社区院落,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潍坊学院的育人实践印证着:当教育打破学段壁垒、汇聚社会合力,思政课就能成为有温度的生命课堂,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持久的精神动能。这场关于协同育人的“潍院实践”,正在齐鲁大地谱写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华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