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里的爱情

(2025年07月0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诸城市博物馆的明代玉鸳鸯戏荷(资料图片)。
  诸城市博物馆的宋代鸳鸯戏荷(资料图片)。
  ◎崔斌

  在传统文化中,鸳鸯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被视作吉祥的鸟类。作为一个文化符号,鸳鸯从古代就为人们喜爱,走进许多的文艺作品中,也成为玉器制作的常用题材。
  作为中国传统婚俗文化的重要符号,“鸳鸯戏荷”以成双水禽与荷塘构成画面主体,其中,鸳鸯代表爱情关系,而荷花“荷”的谐音暗含家庭和谐之意。组合图案整体传达夫妻恩爱、家庭美满的双重祝福。
  在诸城市博物馆,宋代鸳鸯戏荷是一个文房摆件。一对鸳鸯身体连接在一起,分别抬首张望,一只鸳鸯回头望向另一只。
  馆内还有一件明代玉鸳鸯戏荷,一只鸳鸯口衔荷花,向另一只游去,双方聚拢在一起。身体上的波浪和荷叶表述了池塘里的环境,仿佛身边就是荷花荡,清波粼粼。
  两件一起看,就有意思了,讲述着一个爱的故事:雄鸳鸯不知什么原因,惹得雌鸳鸯生气了。雌鸳鸯不想搭理它,转过身去,但还是忍不住回首看一眼。雄鸳鸯采了一朵荷花,送过去,去哄哄伴侣。雌鸳鸯释然了,重归于好。从宋代到明代,这爱的转身,竟然穿越了三个朝代。
  据研究,雄性鸳鸯色彩鲜艳,雌性鸳鸯则相对“朴素”。雌鸳鸯完成交配后会专心孵蛋,等待小鸳鸯出生。雄鸳鸯会找一个没人的地方褪去鲜艳的羽毛,等到新的羽毛长出来后,它们会重新寻找一只雌鸳鸯,开启一段新的感情生活。这样看来,鸳鸯并非白头偕老,但起码在一段感情中还是专一的。
  苏州博物馆收藏有白玉鸳荷摆件,采用线刻、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手法,粗犷豪放,又不失细致典雅。鸳鸯造型兼具写实气质和浪漫色彩。鸳鸯右目前视,杆叶、花分别卷垂于两边,下身卷边荷叶浮托鸳鸯,使鸳鸯隐现于荷叶之上,成“鸳鸯戏荷”。造型取之于生活,灵巧生动,富于想象。
  西泠印社拍卖会上的一件清代白玉雕鸳鸯衔莲把件,玉质莹白,立体圆雕一对鸳鸯两相依偎于莲花池中。鸳鸯繁复的翅膀羽毛、身体的绒毛以及荷花瓣和荷叶的纹理均以阴刻线细细雕刻而成。整器线条流畅,造型生动,表现了一对鸳鸯相互嬉戏、悠然自得的神态,寓意夫妻和睦,相亲相爱。此件可作为镇纸,亦可作为笔架,是一件颇有意趣的文房小件。
  “鸳鸯戏荷”玉质作品里,也有很多文房里面的玉质香炉盖。
  元鸳鸯荷花玉炉盖,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一鸳鸯栖于覆荷叶背,左右分别饰荷叶与荷花,覆荷叶为底座。鸳鸯昂首有羽冠,两翅贴于后体,尖尾。该器物属香炉的组件,通常与玉瓶、玉盒共同陈设于书房案头,三者组合使用可完成焚香、贮香、纳灰等完整的香事流程。
  “鸳鸯戏荷”是中国传统寓意图案中的重要题材,该图案还广泛见于花鸟画、织绣品及工艺品中。
  它在齐白石创作的《荷花鸳鸯图》里:荷叶下的一对鸳鸯,展现了静谧安详的意境。它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彩加蓝刻花鸳鸯纹枕上,一眼望去,都是温暖和柔情。它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鸳鸯莲瓣纹金碗之上。鸳鸯莲瓣纹金碗,被誉为“大唐第一金碗”,富丽堂皇,金碗外底有一只飞翔于花丛之中的鸳鸯。它在山西博物院收藏的鸳鸯石榴纹金盒上,在盒子表面装点着喜事的氛围。它在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南宋镂空鸳鸯戏水金香囊上,让浪漫的祝福语随身而行。
  “鸳鸯戏荷”,还在陶瓷的瓶罐上面。浙江省博物馆的五代越窑青瓷鸳鸯纹盖罐、江西省博物馆的元吉州窑褐彩开光莲池鸳鸯纹长颈瓶、故宫博物院的明代万历款青花鸳鸯卧莲纹瓶,都围绕着鸳鸯和荷叶的题材,变化着组合的样式,赋予作品不同的情感色彩。
  文物中的鸳鸯还经常与其它意象同时出现,寓意吉祥。如:鸳鸯与桂花、莲子同时出现,结合在一起就是“鸳鸯贵子”和“鸳鸯连子”,寓意夫妻白头偕老、子孙满堂的美满家庭。故宫博物院的明周之冕梅茶鸳鸯图轴,鸳鸯之外,还有梅树、山茶花,寓意富贵高洁。山西博物院的唐代鸳鸯石榴纹金盒,上面的鸳鸯石榴纹饰,寓意着夫妻和谐、多子多福。江西省博物馆的南宋镂空鸳鸯戏水金香囊,鸳鸯戏水,荷叶田田,鱼游池塘,除了夫妻和美,又多了年年有余的吉祥祝福。
  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有一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愿天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