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学红
五十多年前的农村老家,还没有温室大棚,严寒的冬季无法种出新鲜蔬菜,那时的人们只能吃到大白菜、萝卜等秋种冬藏、屈指可数的几种菜。只有到了每年的清明节之后,天气转暖,地温上升,菜地里才陆续长出韭菜、菠菜、蒜苗、苔菜等时令蔬菜。也只有到了这个季节,千家万户的餐桌上才会看到新鲜蔬菜做的菜肴。
为了让家人赶在时令之前吃到新鲜蔬菜,父亲有了夹迎风障的主意。他在每年秋收的时候,就把个头高的玉米、高粱的秸秆收集起来,晒干后单独存放备用。小雪前后,他和二叔就把这些秸秆一捆捆扛到自家的菜园子里,在韭菜畦的后面挖一条开口朝南的“U”形沟,沟深有三四十厘米,宽十五到二十厘米,然后把玉米、高粱秸秆根端向下、头端朝上密密实实地埋在沟里,这样就在菜畦的后面和两侧形成了一条两米多高、半包围菜畦的厚厚的迎风障。冬天和初春,我们这个地区多刮北风,迎风障对阵阵吹来的寒风起到了很好的屏障作用,它前面菜地的地温自然就升得快。
出正月之后,父亲和二叔还会用小推车从村南的沙沟里推来一些干燥的沙子均匀地撒在韭菜地里,形成约一厘米厚的“沙被”,从而起到提升和保持地温的作用。经过这番劳作,我家在清明节前后就能吃到头茬韭菜,比时令整整早了10至15天。
这种环境下长出的头茬韭菜根白特别长、叶片略微泛紫,看起来格外鲜嫩。等韭菜叶片离地五六厘米的时候,就可以收割了。这头茬韭菜大部分都卖了。每到韭菜长成时,父亲和二叔把割好的韭菜用草绳一扎扎捆起来,每扎半斤左右,放进柳条筐子,由母亲带到集市上去卖。
因是鲜货,这时的韭菜会是时令韭菜价格的两三倍。母亲用卖韭菜的钱换来全家一个春季的油盐酱醋。记得那几年家里只包过一次头茬韭菜水饺。那年春节后,80岁的奶奶肺痨症状加重,邻村的一位老中医给开了些中药。长期喝中药,奶奶的食欲一天比一天差。临近清明,奶奶突然用微弱的声音问父亲:“咱园子里的韭菜发芽了没有?”父亲一怔:“昨天我刚去菜园看过,已有两指多高了。明天正好清明,去割些回来包点水饺给您吃吧?”奶奶从被子里伸出瘦骨嶙峋的右手,轻轻摆了摆:“再长长吧,早割了怪可惜的。”
清明节这天早晨,父亲给了我一元钱,让我到公社驻地的屠宰站买一斤猪肉,嘱咐我要肥一点的。那天中午,母亲用白面和从菜园里割回的韭菜包了一小盖垫韭菜肉水饺,有30多个。水饺煮熟,母亲给我捞了8个水饺,给妹妹5个,其他的留给了奶奶。给我的水饺,我卷煎饼吃了,感觉未曾有过得香。
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温室大棚技术的推广,让普通百姓一年四季都能吃上如意的新鲜蔬菜。但是,生活越好,越容易怀旧。北风穿过迎风障的呼啸声,母亲卖韭菜的场面,甚至奶奶吃韭菜饺子时的情形,总会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