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鲁萍
循着红色记忆的指引,记者来到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家洼街道石桥村。站在村口遥望,莱州湾的涛声仿佛在诉说往昔的峥嵘岁月。这个静卧在河海交汇处的村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抗战的热血与荣光,如同一座永不褪色的战斗堡垒,在革命历史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说起石桥村的抗战史,石桥村人、革命烈士朱剑秋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朱剑秋生于1901年9月,曾用名朱护农、朱崇潮,出身于富裕农民家庭。1927年至1930年间,他在昌乐工作时,受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创办农民夜校补习班,向广大农民开展思想教育,后来辞职寻求革命真理。1933年初,朱剑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裕祥银号经理的身份开展党的工作。1935年,朱剑秋回到家乡石桥村开展农村工作,他秘密发展党员130余人,建立了多个党小组。到1939年,石桥村已有多名共产党员,当时的石桥村成为我党在寿光县第九区的活动中心,众多党员积极带头加入党的武装力量。
为组建抗日武装队伍,朱剑秋不遗余力开展工作。1938年冬,他在去博兴策反土匪周胜芳时,险些遇害。他多次变卖家产,甚至求母亲变卖祖业良田,只为筹集经费购买枪支弹药。他的行为引起国民党山东保安第十五旅旅长张景月的忌恨。张景月派人对朱剑秋进行了诱降、策反与暗杀,朱剑秋都沉着应对、巧妙化解。1939年,张景月派其副官朱玉生对朱剑秋实施策反,反而被朱剑秋收缴枪支30多支。面对暗杀,朱剑秋成功策反张景月派来执行任务的王杰三,使王杰三弃暗投明。张景月恼羞成怒,将朱剑秋家的房屋烧毁。
抗战岁月里,日伪顽敌逞凶,我党为保障清河与胶东军区的联系,在渤海莱州湾南岸开辟“渤海走廊”。它东起胶莱河,西至寿光县东北部(原寿光第九区,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家洼街道),其核心地段东西长60多公里,最窄处南北宽不足5公里,“东西一线长、南北一枪穿”的这段狭长地带,两端连接胶东和清河抗日根据地。在极度艰苦的抗战岁月里,这条通道承担着输送干部、情报、黄金和军用物资的重任。
1940年,朱剑秋任寿光九区首任区长兼区中队中队长,他认真开展工作,为“渤海走廊”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和群众基础。抗战形势风云变幻,1940年下半年,朱剑秋被党组织调往博兴县任县长。1942年5月,日伪进行了大扫荡,在博兴县东郑王庄突围战中,朱剑秋壮烈牺牲,年仅41岁。
朱剑秋去博兴后,石桥村的斗争仍在继续。在日伪、国民党土顽势力的夹击下,其他党员被迫转移,党组织活动一度中断,但广大村民的抗日意志更加坚强。1944年10月,日军联合国民党部队对石桥村进行突袭,从村里抓走10名村民充当劳役,村民朱家治被烧伤致残。石桥村人不屈不挠,在1945年春季抗日反攻作战中,石桥村出动大批民工支援前线,捣毁侯羊公路封锁线上的据点工事。同年秋,寿北老区开展大参军运动,石桥村的朱瑞兴、李建世、李东明、刘多用等人踊跃报名参军。据统计,从1945年抗日反攻作战到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石桥村全村农业生产总值的50%以上用于支援前线。这些英勇斗争与无私奉献的事迹,无不印证着石桥村的光荣革命传统。
石桥村人在抗日烽火中展现出的顽强斗志,正是朱剑秋当年在寿光九区播撒革命火种的生动延续。作为寿光第九区党组织主要创建人之一,朱剑秋所奠定的组织和群众基础,为“渤海走廊”的畅通提供了有力保障。抗战最艰苦的时期,石桥村的英雄儿女用鲜血和生命保卫“渤海走廊”,他们的碧血丹心与凛然浩气,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中,铸成不朽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