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艺华
在安丘一中,语文教师李晓莹用创新巧思打破语文学习的壁垒,让文字里的温度与力量,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针对语文学习中的堵点、卡点,她独创“个性化培优补弱小纸”:精选试题直击薄弱环节,用微专题形式帮学生逐个击破难点。
一学生曾深受作文困扰,李晓莹每周专门为她设计两到三次针对性训练,从立意构思到语言打磨逐字批注。“第一次拿到小纸条时,上面密密麻麻全是老师的红笔字,连标点用法都标出来了。”该学生说。高考时,他的语文成绩飙升至129分,这份逆袭的背后,是数十张写满批注的小纸条堆成的“阶梯”。
这种精准教学的成效,让李晓莹多次受邀在潍坊市复习研讨会、语文学科观摩会上提供公开课,她的《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不仅获评潍坊市优秀课例,更成功入选教育部优秀课例,成为许多教师借鉴的范本。
“学习语文,绝非机械地背记词条,而是去触摸文字的温度,感受其背后思想的脉搏,让沉睡的篇章为你而醒,为你而歌。”这是李晓莹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教授《望海潮》《扬州慢》时,恰逢第4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在安丘齐鲁酒地举办,“柳永用词记录钱塘繁华,今天我们就用诗词写一写家乡的风筝盛会。”李晓莹说。学生们有的描摹“纸鸢满天逐流云”的盛景,有的感慨“千年古县添新韵”的变迁。“原来课本里的词牌,真能用来写身边的事。”学生们的兴奋,让李晓莹更加坚信:真实的情境才是最好的语文课本。
这样的教学创新,让她在潍坊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斩获二等奖,更让学生们爱上了这门“能触摸生活”的学科。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屡获佳绩;而她自己,也先后荣获安丘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新秀、教学成果奖。以及潍坊市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月度先进个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