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窦圆娜
通讯员 常春秋 文/图
从红心火龙果的甜蜜多汁,到“妮娜皇后”葡萄的馥郁芳香,再到“沙漠人参”肉苁蓉的珍贵药用,在潍坊这片沃土上,一个个现代农业项目正在蓬勃发展,这些产业振兴的背后处处可见潍坊农商银行深耕“三农”,以金融“活水”精准润泽的坚实印记。截至7月末,今年潍坊农商银行发放涉农贷款2.1万余户、余额93.6亿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
一路陪伴
金融“活水”浇灌“红火”产业
8月13日,在位于滨海区央子街道的潍坊滨海区天颜农业有限公司的火龙果大棚里,红彤彤的火龙果挂满枝头,宛如一盏盏喜庆的小灯笼。“别看它们个头不大,但口感属于上乘,我们也因此拥有了一批忠实的客户。”公司负责人何国明表示,基地现有7个大棚,主要种植西瓜、萝卜、火龙果、小麦、玉米、莲藕等农产品。
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90后”新农人,何国明当年怀揣满腔热血投身农业,建棚、选种、育苗、田间管理……他事事亲力亲为,但农业投入大、回报慢的特性,很快让他陷入困境:购买优质种苗动辄上万元,还要支付水电、人工等各项费用,自己的积蓄逐渐“见底”,看着地里的作物长势正好,却无法扩大规模,他心急如焚。
就在何国明犯难之际,潍坊农商银行的金融“及时雨”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潍坊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在走访中了解到何国明的情况,经过实地考察大棚种植情况、评估市场前景后,用最短时间成功为他发放20万元信用贷款。此后几年,潍坊农商银行又先后为何国明办理了两笔贷款,让何国明成功扩大了基地的种植规模,如今基地有了自己的农业品牌和固定的客户群,种植的西瓜、萝卜、火龙果年年畅售。
“干了农业才知道这条路有多艰辛,这些年要是没有潍坊农商银行的一路相伴,就没有基地的今天。”站在硕果累累的火龙果大棚里,何国明感慨地说。
“量体裁衣”
盐碱地变身“黄金田”
在滨海区旅游度假区的98号人工岛上,成片的盐松、柽柳郁郁葱葱,顽强地扎根于盐碱地。而在地下,被誉为“沙漠人参”的肉苁蓉正悄然生长,成为当地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黄金产业”。这一转变的背后,离不开潍坊农商银行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
潍坊金泽园林绿化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的实施主体,在潍坊农商银行“鲁担惠农贷”的支持下,成功将1000亩盐碱地改造成肉苁蓉种植基地。“2019年我们去新疆考察的时候,了解到了肉苁蓉,就想试试在咱们潍坊的盐碱地上能不能种。于是买了种子,回来试种了50亩,没想到非常成功,2020年我们就把规模直接扩大到1000亩。”基地负责人朱立坤回忆道,当年肉苁蓉的种子每公斤24000元,买回来后大家不敢随便撒,就用矿泉水瓶装着,瓶盖上扎个眼,一点一点地往地里挤。
虽然肉苁蓉日常管理不用太费心,但肉苁蓉采收需要雇佣大量工人进行精细挖掘,人工成本成了企业最大的支出。针对企业种植肉苁蓉、支付工人工资等资金需求,潍坊农商银行主动对接,为企业量身定制“鲁担惠农贷”融资方案,有效缓解企业前期投入的压力,低利率也减轻了企业贷款压力。
“目前,我们一年能收获近35万公斤肉苁蓉,经过切片、烘干后直接进行销售,后期我们将与高校合作,对肉苁蓉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朱立坤表示,这个发展过程离不开潍坊农商银行的支持。
金融托举
有机葡萄结出“金豆豆”
当前正是葡萄大量上市的时节,在寿光市营里镇北宋庄子村的一片葡萄园里,一串串“妮娜皇后”和“阳光玫瑰”沐浴着阳光,晶莹剔透的果实散发着淡淡的果香,这里的葡萄享受着与众不同的“贵宾待遇”——全程有机化管理,每一颗果实都是自然与匠心的结晶。
“我们坚持做真正的有机葡萄,让大家找回记忆中的葡萄味。”葡萄园的负责人王玉香4年前转行到农业,从零开始学习葡萄种植,把每一株葡萄苗当做孩子一般精心照料,无论是露天种植还是大棚栽培,她都严格按照有机标准进行管理。这份坚持在去年结出了硕果,她种植的有机葡萄一上市就受到了欢迎,售价达到每公斤136元,一直供不应求。今年虽然葡萄还没成熟,但已经有商超提前预定了5000多公斤。
王玉香告诉记者,今年是葡萄园第二年结果,未来她想根据行情慢慢扩大葡萄的种植面积,同时增加一些采摘、农家乐的项目,与潍坊农商银行的深度合作,是这些设想落地的重要保障。“有了银行的大力支持,我们才能在有机种植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近年来,潍坊农商银行始终坚守服务“三农”初心,精准施策破解产业痛点,面对种植业客群“轻资产、缺抵押、风险高”的共性难题,创新金融产品,打出服务组合拳,为客户“量体裁衣”,灵活采用信用、担保、抵押组合模式,降低融资门槛。深入田间地头摸排需求,建立“一户一策”档案,对新型农业主体派驻客户经理全程跟踪,从种植技术到销售渠道提供“金融+顾问”服务。通过金融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助力农户结出更多“致富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