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元超
连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给公交运营与市民出行带来双重挑战。在潍坊市公交集团的维修车间与街头抢修现场,一群身着工装的修理工正在战高温、除故障。他们以汗水为墨、以坚守为笔,在火热的夏季书写着责任与担当,成为保障城市公交顺畅运转的“幕后英雄”。
8月里,在午后的维保车间,热浪裹挟着机油味扑面而来。市公交集团一公司修理工伦恒松俯身在待修车辆后,在狭小的机舱内更换沉重的电机控制器。引擎的残热未散尽,他深蓝色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汗渍如地图般形成鲜明轮廓。一小时后,故障排除,伦恒松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但汗水依旧顺着脸颊继续流淌,他的脸上却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闷热的车间里,伦恒松只是众多修理工中的一员。“拧底盘螺丝差半圈都可能出问题。”市公交集团二公司修理工李伟卓边说边蜷身钻进公交车底部,在狭小闷热的空间里,他的工作服早已湿透,紧贴着身躯。他顾不上擦拭脸上的汗水,双手在油污中灵活操作,对悬挂、管路等关键部位逐一“问诊”。高温天气下,车辆故障高发,他和同事们将“分毫必较”刻进检修流程,哪怕是管路的细微渗漏、螺丝的轻微松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
夜幕降临后,故障车旁总伴着修理工的身影。孙顺峰和同事接到修理应急命令后,第一时间赶到街头故障车现场。夜色中的闷热如同无形的“蒸笼”,蚊虫在耳边嗡嗡作响,孙顺峰手持工具专注排查线路,身旁举灯的同事额头汗珠滚落,从线路检测到部件更换,每一步都精准利落。直到车辆重新启动、恢复运营,孙顺峰才松了一口气。
市公交集团三公司维修车间内,与高温的“持久战”每日都在上演。修理工李锐锐钻进车底检修时,黢黑的机油混着汗水从脖颈滑落,手中的扳手却稳如磐石。检测空调故障需爬上滚烫的车顶,正午的阳光照射下,车顶温度高达50℃,李锐锐需伏在车顶调试设备,汗水顺着安全帽系带滴落在金属表面,瞬间蒸发。“绝不放行一辆‘带病’车。”这句承诺被他和同事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牢牢托起。
“发车前必须让车辆恢复清凉,让乘客舒心坐车!”市公交集团假日车队修理工胥纪成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为重点车辆做“全面体检”。有一次,一辆即将发车的公交车突发空调故障,他二话不说立即钻进发动机舱。一股热浪扑面而来,他在狭小空间里逐条排查线路,汗水模糊了视线,他就用沾满油污的袖口匆匆一抹。在20分钟的紧急抢修后,冷风重新送入车厢,而他的工装已结出大片白花花的碱渍。
市公交集团大修厂车间里,修理工们正围着公交车的“心脏”——高压电池组展开精密“手术”。“高温下的电池组就像揣着小火炉,半点马虎不得。”修理工崔志前摘下被汗水打湿的护目镜,因绝缘手套密不透风,他的指节因长期工作而泛着青白色。在狭小的电池舱内,弯腰操作不到10分钟,后背就被汗水完全浸透。各位修理工紧盯检测仪上跳动的数据,在金属缝隙间精准拧动螺栓,从拆解到检测、从更换到重组,每一步都力求毫厘不差。当最后一组电池模组归位,仪表盘亮起正常运行的绿灯,崔志前长舒了一口气。
暑运期间,潍坊公交的修理工们或在车间与机械“较劲”,或在街头和故障“赛跑”。工装沾满油污,额头布满汗珠,但他们却用专业与坚守,为市民铺就了一条安全的出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