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菲 文/图
西黄埠店村的蜜桃,串起了山野与城市的“甜蜜牵挂”;牛山西头村的景致,撑起了市民与村民的“幸福家园”;朱位村的文脉,连通了传统与现代的“精神共鸣”……在临朐县东城街道,“农货”俏进城、“消费”热入村、“乡韵”引客来,不仅激活了城乡融合的“一池春水”,更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乐章”。
蜜桃为媒,串起城乡“甜蜜产业链”
“今年挂果率比往年高15%,550亩桃园总产量330万斤,总产值突破660万元,光种桃户年均增收就超3万元。”西黄埠店村党支部书记贺光孝的话语里,满溢着丰收的喜悦。
谁能想到,如今这片生机盎然的“蜜桃海洋”,十几年前仅有零星几棵桃树。2010年,在东城街道推动下,这个村精准锚定蜜桃种植赛道,160户农户跟着农科院专家从零学起,十几年深耕摸索,果农技术日渐精湛,桃子的品相与口感也愈发优良。
如今,蜜桃早已不只是单纯的农产品,更成了连接城乡的“甜蜜纽带”,城市消费者尝到了山野间的清甜,乡村果农的钱袋子也实实在在鼓了起来。而贺光孝的“甜蜜规划”仍在延伸:“村里打算依托山水资源,修几条观光步道、建几处农家乐。以后游客来了,既能摘桃尝鲜,还能住下来吃农家饭、赏乡村景,把‘甜蜜产业’从‘卖桃子’延伸到‘卖体验’,让大伙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村景为基,打造城乡“融合幸福圈”
金秋时节,走进牛山西头村,古朴村门、小桥流水与平整街道相映成趣,“出门见绿、抬头见蓝、推门见景”的惬意,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山东省景区化村庄”。这份亮眼“颜值”背后,是村“两委”“景村融合、产业富民”的精准布局。
产业兴旺是致富根基。牛山西头村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推进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聚力发展黄桃、樱桃等特色种植。村民抱团闯市场,既能拿到土地租金,又能务工分红,实现了“一份土地两份收入”的双增收。
村民腰包鼓了、环境美了,创新脚步却未停歇。借着全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该村建起游客服务中心、牛山山辰农场等,打造环山健步道、景观湖与竹园,建成集拓展、休闲、民宿于一体的综合农场。沉浸式的乡村风貌,引得大批城里游客慕名而来,不仅带动近百人就业,从业者年均增收更是达到10万元。
文脉为桥,架起城乡“精神连心桥”
“状元故里,文脉悠长。”朱位村的独特底蕴,藏在明代状元马愉的故乡印记里。这里不仅留存着状元祠、状元墓等市级文保单位,街巷肌理间也充满历史的厚重。
“唱山水经,打文化牌,要让‘状元文化’从‘沉睡’到‘活起来’。”朱位村党支部书记马爱军的思路,为村里指明了方向。为此,村里投资100余万元修缮状元祠、扩建状元广场,建起马愉纪念馆,将这里打造成“传统文化人文教育基地”。
朱位村的巧思不止于此,更将“状元文化”融入和美乡村建设的每一处细节。街巷标识以状元及第图案设计,墙体彩绘生动再现科举故事,村民院墙也点缀着马愉书法题字。依托“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村里打出“参观研学+沉浸式体验”组合拳,独具韵味的文化传承型乡村旅游名村正逐步形成。
如今的朱位村,早已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村落。每逢节假日,城里学校的研学团队纷至沓来,学生们听状元故事、品书法艺术,在触摸历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