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顶山的四季风华

(2025年10月1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顶山风景区的牌坊(资料图片)。齐英华 摄
  ◎李风玲

  雪,落了。这是城顶山的冬天。它在银装素裹的莽苍中辽阔绵延。
  城顶山又名书院山,位于安丘市西南部。相传孔子的弟子兼女婿公冶长曾经在此隐居,读书授业。
  那一年冬天,公冶长拜别了自己的老师兼岳丈孔子,悄悄融进这片静谧的冰天雪地。当时的礼崩乐坏,世路艰险,让他在纷纷扰扰中产生了幽栖之志。仿佛冥冥中有股无形力量的召唤和带引,他的脚步迈向了位于安丘西南方向的城顶山。他要在这里潜心治学,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践行得朴素而执着。
  搭起三间茅舍,放下一张书桌,雪夜松涛里,公冶长的一声吟诵,让一座山从此充满诗意而生动。
  沿着台阶雪白的参差错落,悄声走进公冶祠,先贤的炯炯双目会让你凛然一惊,虔诚的叩首中,我们期望着圣贤的点化和醍醐灌顶。在一片冰清玉洁中蓦然回首,两棵古老的千年银杏在冰天雪地中名副其实地“携手白头”;青云寺也在这幽寂的白里恍惚了前世与今生,模糊了历史和现实。
  一只鸟从春秋飞来,落在雪后的林中觅食。黑黑的眼珠看不出表情。它是否还记得两千多年前的那次对话?
  传说中,公冶长是懂鸟语的。而他在一次与鸟的问答中,居然探听到一个消息,说是有一支敌军正在侵犯边疆,他赶紧通知了国君,国君派出探马看了一下,确有此事,便及时作了军事部署,打了一个伏击战,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论功行赏的时候,国君认为公冶长立了大功,要赐他高官厚禄,但公冶长婉言拒绝,他要回到城顶山,读书治学。如今,传说不再只是传说,更是一种文化。早在2009年,公冶长传说就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灯台移月影,鸟语伴书声”,这片幽静的山林,因为公冶长的吟诵,因为公冶长的传说,因为儒家思想的浸润而书香四溢,在生生不息的自然与生态中绵延千年。
  雪,化了。城顶山在鸟鸣的清澈与婉转里绿得铺天盖地,红得晶莹欲滴。
  不用估算,也不用测量,城顶山的森林覆盖率,接近百分之百。无论从山脚仰望,还是从山顶俯瞰,城顶山在各色植被的包裹里密不透风。草本的,木本的;乔木的,灌木的;独自向天的,丛生共长的;药用的,观赏的;开花的,结果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城顶山用蓬勃地生长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原始,什么叫做生态。
  两棵古银杏也开始绽出新绿,鼓鼓的芽苞趴满了庞杂而有序的枝条,为夏日的浓阴恢弘蓄势。两千多年前,也是个春天的早晨,孔子来到城顶山,看望自己的得意弟子兼佳婿公冶长。他不仅带来了师者的教益,还带来了一个父亲的祈愿和祝福:两棵稚嫩的银杏树苗。他和女儿、女婿一起栽下树苗,期望它们能庇佑这对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到老。那一天,也是漫山碧草,杂花生树。一眨眼,两千多年过去了。如今,不知有多少游人曾像当年的公冶长夫妇一样,轻轻抚摸这两棵树。两千多年的风霜,让它们长成参天大木。一雄一雌,比肩而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用年年如约而至的春日萌发书写着爱情不老的传奇。
  城顶山的春天,弹奏着绿的主旋律;万紫千红的花,是不可或缺的动人插曲。那淡淡的是樱桃花吗?默默点缀在山的衣襟或者发际。它总是开得过于沉寂,人们还来不及仔细欣赏,便迫不及待捧出了甜甜的果实。
  樱桃,红了。因了城顶山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的樱桃总是要先于其他地区,以“东风第一枝”的姿势将爽口的甜蜜率先捧出。翻开地图,我们会发现城顶山乃是泰沂山系自西向东延伸的余脉,它的东南和西南分别延伸出两条山腿,形成了一个背风向阳、夏凉冬暖的巨大山谷。独特的地理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再加上先贤圣哲之风的熏染,天时地利人和的交汇,樱桃,这人间的鲜果,用它清澈的香甜富饶了山里的农人,也征服了山外的游客。
  那如绒似雪的可是山楂的花朵?默默开放,像一首恬淡柔软的初恋情歌。那白白的是梨花吗?满含清澈的忧伤,在绿绿的叶子之间点缀、错落。
  还有桃花。
  唯有桃花,它不管不顾地兀自热烈,漫山遍野。它不像板栗,生怕冒犯了谁似的,开得小心翼翼,就连结出的果实也要在硬硬的刺里暗暗栖身,包藏严密。桃花不,它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开到泛滥,像要把百花齐放的城顶山,唱成自己的独角戏。
  天,越发暖了。空气剥离了最后的一丝清冷。樱桃红得更加肆意,游人们开始随意采摘。更多的山果开始成熟,咬一口杏子,摘一把酸枣。城顶山,迎来生命的旺季。
  清明已至。络绎不绝的游人登上城顶山,涌进青云寺。为古银杏挂上红红的丝带,在公冶祠虔诚地膜拜。
  浓浓的绿阴中,露出青云寺黄黄的屋顶、红红的墙壁。红黄绿的交叠与层次,赋予这座山崭新的含义。一片苍劲挺拔的楸树林吸引着游人的视线。楸树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和著名的园林观赏树种,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素以材质优良、用途广泛、树姿优美著称,因为与“秋”谐音,更有“千秋万代”的吉祥之意。修长笔直的树干直上云霄,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执拗地生长,以它逾越百年的树龄为我们带来一抹历史的绿阴。
  城顶山之夏,绿得热烈,红得狂野。
  在绿的热烈和红的狂野中,秋风起了。山顶的那蓬衰草配合着齐长城的古韵沧桑,映衬着古银杏的满树金黄。
  城顶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居东出平原、西扼群山之关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横亘山顶的齐长城就是最好的见证。比秦长城早几百年的齐长城,如一条巨龙,盘旋飞舞于崇岭叠嶂之间,凝结了古代山东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是我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城顶山现存的齐长城遗址约800米。据说,当初齐王在这里修建长城时,将长城筑成“迷魂阵”,内藏玄机,敌人一旦闯入就会迷失方向,难逃灭顶之灾。
  1943年2月,山东抗战史上著名的城顶山战役发生在此。炮声远去,空谷幽幽,在此矗立的纪念碑见证着那段悲壮的历史,诉说着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史实。
  秋风浩荡。古银杏披上了满树金黄。站在城顶山俯望,成熟的气息俯拾皆是。蜿蜒的山路边,柿树密密匝匝,绿与橙黄的交叠与错落,为城顶山涂抹秋的颜色。它们占据了每条山路,包裹了整个村庄。房前屋后,驿路桥边,柿树像一面面猎猎的旗帜,让农人们底气充足。一个大伯挑着担子走下山路,颤巍巍的脚步里,颠簸出收获的欣喜。正在采摘的大嫂热情好客,一定要把最大最甜的果实与游人分享。在古人的解释里,柿与“仕”同音,这座朴素古老的大山,用一种观赏和食用价值都颇高的植物,传达着祖祖辈辈的企望。
  山楂,这小小的果实,如璎似珠,挂满了一棵又一棵树。农人们挎着手编的篮子,一粒粒细数收获的殷实。板栗也不再沉默,在季节的催促下破开青与刺的严密包裹。
  城顶山的秋,是目不暇接的繁复层次,从山脚那棵结满果实的酸枣,到山顶那株已经落光了叶子的大树。秋天是最好的画师,城顶山,是它肆意渲染的画布。土壤的赭石,柿子的橙黄,山楂的胭脂……秋天,用一幅生动的中国画,为城顶山涂抹温暖的写意。
  霜,降了。恰似伊人的倩影,非雾非露亦非雪,缥缈在可望而不可及的水湄、山顶、草际。比雾重,比雪轻,比露白,在两个季节的承上启下里,它为城顶山的秋天做着最后的注脚。
  大雪,铺天盖地地降落。
  蜿蜒的山路,化为一条条银蛇,逶迤盘旋着靠近高大的山门。略显陡峭的台阶在雪的覆盖下失却了棱角分明,双脚轻踩,脚印深深,恍若踏进旧事前尘。
  书院灯台贯长虹,雪夜松涛读书声。四季的交替犹如白驹过隙,时光的轮回好似沧海桑田。如今的城顶山,带着它绵延千年的历史演化成生态旅游画卷。公冶祠、千年银杏树、齐长城遗址、青云寺、别夫崖等大大小小近百个景点点缀其间,秀美的自然风景,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令人心驰神往。树木参天,鸟鸣啁啾,明月清泉,四季风韵,醉人心田。
  城顶山,在四季的交替和崭新的时代中,继续散发着悠悠古韵,让世人惊艳、再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