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斌
在我初出江湖的时候,关于我的样貌,莫衷一是,江湖上到处是我的传说。
《后汉书·舆服志》说:獬豸,是一种神羊。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撰写的《金楼子》说:有人曾经得神兽,长相酷似羊,名叫獬豸。《述异记》说:獬豸就是一角的羊。汉代王充也描述我:獬豸,那是一只角的羊。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说我:长得像山牛,有一角,爱吃草;夏在水泽中,冬处松柏下。《神异经》也说:东北荒中有兽,外形如牛,一角,毛青色,四足似熊,名称獬豸。
甚至有人说我像是鹿。《汉书·司马相如传》记载:“解廌(即獬豸)似鹿而一角。”
这样混乱的说辞,在坊间流传的结果,就是我没有了确切的面貌,面目全非。老祖宗在跟儿孙们讲故事的时候,说我似羊非羊、似牛非牛,真的好没面子。这也让民间的工匠无所适从,在为我塑像之际,没有参照物,想象力狂奔,就像重生的哪吒一样久久难以定型。人们可以看到汉代玉佩上的羊形獬豸,也会发现十三陵神道上的牛形獬豸。早期的獬豸似牛、羊、猪等家畜,到了中晚期则像虎、豹、狮等猛兽,我是越来越强了!但无论怎样变化,我头顶上那支突出的、用来抵触邪恶的锐角,仍然是最大的特征。所以,我又被称作“独角兽”。
游客在北京故宫御花园天一门前,会见到一对看门神铜兽,更是叫法纷乱,有的叫狮子,有的说是麒麟。这也难怪。因为它们长着龙头,嘴角还伸出虬髯;身躯似麋鹿,遍体生鳞;四只利爪张开,按伏于地;二目圆睁、威严而警惕;头部的毛发如同烈焰,尾部顶端也像燃烧的火苗。这让人们忍不住给我喊出不少的名字。
其实,统一认知有那么难吗?故宫的獬豸才是我如今的标准形象,威武帅气。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獬豸的形象是在不断变化的。有一种说法: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多为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则出现在东汉之后。
还有一种说法:在唐以前的文献描述或出土文物中,獬豸外形特征似羊的居多;而从唐到明,獬豸石像经常出现在帝陵前,作为镇墓神兽,多为牛马形,牛首、马身、马蹄、身上无鳞;直到清朝才趋近于龙形,也就是现在的我。
我可不是以颜值吃饭的,人们敬畏我更多的是因为我超凡脱俗的实力。
《说文》里面介绍:“(獬豸)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异物志》:“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后汉书》载:“獬豸,神羊,能别曲直。”相传,尧、舜、禹时代的司法官员皋陶,每当遇到难以裁决的案件时,他便会寻求獬豸的帮助。獬豸一旦发现奸邪之人,便会以角触之,使其倒地。因此,我们獬豸被尊为法纪严明、公平正义的象征。我们“触不直”“咋不正”的特性,赢得了古代人们的赞誉。
这可不是吹嘘。《艾子杂说》(传苏轼撰)中讲了个“獬豸辨好”的故事。一次,齐宣王问艾子:“听说古时候有一种动物叫獬豸,你听说过吗?”艾子答道:“尧统治时期,是有一种猛兽叫獬豸。它能分辨好坏,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掉他。”艾子停了停,接着感慨地说:“如果今天朝廷里还有这种猛兽的话,我想它不用再寻找其他食物了!”艾子这是讽刺齐国官场奸臣和贪官太多了。
凡事皆有渊源,在文字上我就跟“法”是相关的。法与水有关系,水的表面会保持平直,有公平之意,而古体的“法”字写作“灋”,一半是“水”,另一半“廌”和“去”,“廌”指的就是我们獬豸,因为獬豸最初也写作“獬廌”,所以“法”字是水与獬豸的合体,取公平、公正之意。
谁也想不到,我行走江湖,漂泊零落,竟然还会跟服装行业产生关联。据说,战国时期,我的同伴曾被楚王捕获,他们照同伴的形象制成了衣冠。秦灭楚国后,秦王将该冠赐给御史佩戴,遂称“獬豸冠”。獬豸冠在隋唐时仍是司法官员的标配。《隋书·礼仪志》载:“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旧唐书·肃宗纪》有“御史台欲弹事,不须进状,仍服豸冠”的记载。至明代,以獬豸图案饰执法官公服已十分多见。到了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的官服上就有獬豸的图案。青州博物馆珍藏的明朝官员房如式的画像中,他身着大红官服,显得威严而庄重,他的官服补子上的图案正是神兽獬豸。
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在《玉镜台》中有一句:“生前不惧獬豸冠,死来图画麒麟像。”真正的清官廉吏无需害怕我,他们为国尽忠、为民请命,辨是非、明曲直,獬豸也好,麒麟也罢,都是他们亲切的战友,一同战斗。
1967年,我的一个同伴在诸城前凉台村(今属峡山区)孙琮墓出土。它被定名为“汉铜獬豸”,为东汉时期青铜镇墓兽,现收藏于诸城市博物馆,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但见它三足着地,一足抬起,低首翘尾,锐角前突,鬃毛化作三只尖角,双耳如矛,彰显出无所畏惧、向奸邪宣战的刚直姿态。
墓主人是东汉时期的孙琮,字威石,高密人,曾任汉阳太守。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与秦和西汉相比,东汉太守的权力有显著的增长。
古人认为,我们獬豸身姿勇猛、长角锐利,足以震慑驱逐妖魔鬼怪。因此,在东汉至隋唐时期的墓葬中,多有随葬獬豸者,以作镇墓之用,獬豸多了一重“镇墓兽”的身份。诸城市博物馆的这件獬豸,可知是为彰显墓主人孙琮公正执法的形象。同时,獬豸也以夸张的动作,展现威猛,保护逝者灵魂。
我们獬豸,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颇受欢迎,除了做官服图纹、做镇墓兽,我们在中华大地上无处不在。我们不光出现在古今的司法机构前面,在屋顶上也有我们的身影。有个词叫作“五脊六兽”,其中就有獬豸的样子。但故宫太和殿的屋脊上可不止六兽,而是十个: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久以来,我们獬豸在喧嚣的人间游走,被赋予了太多意义。历史上,多个朝代借助我们的形象,树立法律公平正义的权威,我们还被置于朝廷官员的服饰上,以提醒他们恪尽职守。现如今,更多的人将我们铭刻在心里,时刻警醒着自己刚正不阿、公正廉明,做一个对得起自己初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