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杰
通讯员 刘 彬
近年来,高新区新钢经济发展区立足民生领域,做好物业管理服务工作,切实提高了广大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今年以来,新钢经济发展区实现连续多周物业零投诉,辖区物业投诉量同比下降约41%,相关工作考核位居全区第一。
73岁的蔡绪金是蔡家楼股份合作社的党员“红楼长”,有着25年党龄。平日里,他联系着48户居民,忙碌在社区,热心为居民服务。
像蔡绪金一样身份的“红楼长”,在新钢经济发展区共有98人,他们大多为退休的老党员,生活在居民中间,群众基础比较好,自身又非常积极和热心,在小区常常能充分发挥“熟人”优势,联动多方力量,为居民提供及时、常态、精准服务,实现“小区事小区管”。目前,新钢经济发展区在已建成交付的98栋居民楼全部配齐“红楼长”,将党员家庭全部公开挂牌,积极构筑起“物业服务联合党委-物业服务党支部-党员志愿服务队-红楼长-共产党员户”五级服务体系,实现“楼事楼议”“楼事楼办”“楼事楼管”。
杂草丛生的绿化带变整洁了,杂乱无章的停车位也规范了,多年破损的垃圾桶换新了……在渭水苑二期小区,这一切变化得益于新钢经济发展区推行的一套物业自主自治、和谐共管的管理模式。
2024年,在渭水苑二期集中居住的5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联合成立“太公物业”,构建起“社区党委+合作社党支部+物业公司”的体系,5个合作社党支部从居民反映强烈的小区乱、卫生脏、停车难等问题入手,讲解政策搞宣传、帮助排忧解难、调解矛盾,成功实现了“自己的小区自己管,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新钢经济发展区创新试行合作社领办物业自治新模式,先后鼓励、支持、引导16个合作社自主打造康家物业、太公物业等13个具有基层群众自治性质的物业品牌,并通过志愿服务促进和谐建设、自主运营增加集体收入、“物业服务公开日”建言献策等方式,实现物业服务“零距离”,居民诉求“全响应”。
银通家园小区有8个股份经济合作社,是高新区最大的棚改安置小区。长期以来,银通家园小区存在着居民诉求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物业热线投诉量较为集中。2024年4月,银通家园小区8个股份合作社联合成立潍坊银通联合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建立起在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合作社党支部、物业企业、居民代表“三位一体”的多方参与议事协商机制,利用“小小议事厅”,改变了8个合作社“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进一步提升了各小区的自治管理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收获满满的幸福与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