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莹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及中秋假期,潍坊市共接待国内游客612.07万人次,文旅总消费额同比增长10.2%,其中研学游成为“文旅热”的重要部分。历史久远的东夷文明在VR课堂中“活”起来,古老的木版年画在少年手中焕发新生,课本里的《齐民要术》在智慧农业大棚里变得可视可感……当下,寓教于乐的研学游正成为文旅消费新热点。
潍坊山川壮丽、文脉千年,满城尽是行走的课堂。紧扣“可观、可学、可带走”的研学理念,我市对“行知潍坊”品牌进行全面升级,实现“文化点—交通线—产业面”的有机贯通,实现全年接待量3倍的增长。研学热的背后,不仅是教育的创新,更包含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与产业雄心。潍坊打造“全城研学”新范式,以“全国示范、山东样板”为目标,推动“行知潍坊”中华文化研学品牌强势破圈,将“好风景”转化为新动能,走出一条文化赋能、区域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盘棋”织就全域研学网络
10月2日上午,在寿光仓颉汉字艺术馆内,十几位小学生身着汉服,有的在体验“古法造纸”,有的在“活字印刷”工坊拣字、排版、刷墨,亲手拓印《论语》名句。
作为一家汉字主题艺术馆,寿光仓颉汉字艺术馆设立“赏、拼、拓、印、吟、刻、写、涂、捞、染”等十大主题汉字艺术体验空间,并通过甲骨、竹简、碑刻等千余件展品,结合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将文字发展史转化为一场沉浸式文化体验。“寿光市以研学实践为载体,将思政教育融入田间地头、文化场馆、科技园区等真实场景,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通过整合本土资源,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统一,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家国情怀、传承创新精神,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立德铸魂’。”寿光市政府副市长朱永红说。
寿光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是潍坊研学实践课程建设的一个缩影。潍坊市注重系统开发研学实践课程,开发12条各具特色的研学旅游线路,涵盖历史文化、地质科普、非遗体验、现代科技等多个领域,通过让课本里的知识“活”起来,在学生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各具特色又综合成为一套体系的研学路线,始于高站位的顶层设计。我市宣传、教育、文旅等多部门协同发力,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融合生态。通过出台《加快推进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潍坊为“行知潍坊”品牌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
在这一蓝图下,一张覆盖全域的“研学地图”迅速铺开:以1处国家级营地为核心、26处省级基地为支点、N处市县基地为脉络,构建起“1+26+N”的全域研学网络。首批确立的10大类167家优质研学点,如同散落在潍坊大地的璀璨明珠,被精心串联成12条特色主题线路,从历史人文到地质科普,从非遗体验到工业文明,为孩子们提供多元化、高品质的“课程菜单”。
研学“热起来”,文化“活起来”
文化场馆、田野山川等多样化的场景,为孩子们提供了有别于学校、家庭的成长路径。
漫步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古香古色的建筑院落与现代文创空间相映成趣;在青州博物馆,学生们不再是走马观花的看客,通过与歌尔等科技企业“内容共创”,VR、MR等前沿技术将国宝级文物变得可触可感,“寻宝奇妙物”等沉浸式课程让历史穿越时空,上线半年吸引游客超6万人次;在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内,一场以“鸢都长卷”为主题的数字艺术展正在上演,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全过程……在这里,高密剪纸、诸城派古琴等1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孩子们手中正在创作的风筝、版画,这种“活态传承”让古老技艺绽放出时代光彩。
隽永文化味,是潍坊研学市场活起来的厚重底蕴。
研学的灵魂在于文化内涵。潍坊凭借独特的文化“富矿”,充分利用区域内4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51.9万件可移动文物,打造沉浸式“行走的课堂”,让历史文化在研学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
依托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将高密剪纸、诸城派古琴、潍坊风筝等17项国家级、12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机融入研学课程,推动非遗传承,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与此同时,潍坊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凭借“世界风筝都”“东亚文化之都”等国际级文化金名片,为研学活动注入了独特的文化标识与全球吸引力。
育人兴业,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国庆节期间,在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前来研学的孩子们通过一件件展陈物品,直观了解革命先辈们是如何在这条“红色生命线”上秘密穿梭,护送干部、传递情报、运输物资,他们在情景模拟中化身“小交通员”,体验那段充满智慧与勇气的峥嵘岁月。“这趟旅程,让我觉得革命先辈的奉献可感可触”,“通过研学,我真正理解了为什么山河虽无恙,吾辈当自强”。孩子们纷纷表示。
“我们编制了《昌邑市研学实践资源图谱》,梳理特色资源110余处,发布‘乡村振兴 昌盛古邑’研学游径,串联渤海走廊革命斗争陈列馆、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等核心点位,形成‘红色基因传承’‘蓝色海洋探索’‘绿色生态体验’‘金色丝绸记忆’‘青色智慧农业’等五色研学主题集群。”昌邑市教体局副局长李艳艳介绍。
立足城市这座全域大课堂,育人铸魂,成果浸润万千学子。截至目前,潍坊全市累计组织超过50万名学生走出传统课堂,踏上研学之旅,学校覆盖率高达92%,学生参与率达88%,有效拓展了思政教育新阵地和社会实践大课堂。
值得一提的是,潍坊创新举办“鸢都青春旅 两岸共筑梦”海峡两岸学子研学营等品牌活动,不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新阵地,更在共同的文化溯源与亲身体验中,增进了两岸青年的友谊与认同。
蓬勃的研学热潮,产业活力持续迸发,已直接转化为兴业富民的强劲新动能。今年上半年,研学旅游直接收入突破3000万元,带动食、宿、行、游、购等相关消费近亿元。安丘世界风筝公园、昌乐一中海航馆等特色基地,将独一无二的资源转化为备受市场欢迎的研学产品,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师生,成为文旅消费新的增长极。
立足山东,放眼全国,潍坊以开放的姿态积极“走出去”“请进来”,联合8省22城发起合作倡议,与黄山市签署战略协议,首发“鸢舞四海探徽韵、松迎五洲访墨香”跨区域研学团;携手新疆库尔勒、四川广元、山西晋中、辽宁盘锦等地国家级研学营地代表,共同签署“研学潍坊”合作共同体协议,实现了共建共享,进一步拓展了研学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稳步向辐射全国的区域研学中心迈进。
时至今日,“见识齐鲁,行知潍坊”品牌金名片愈发闪亮,“文化资源活化—研学载体创新—育人实效凸显—产业活力迸发”的良性融合闭环愈发完善,潍坊坚持标准引领与市场活力并重,确保育人实效与产业繁荣双赢,正以“一城锦绣”的底蕴与魄力,书写着“育人”与“兴业”相辅相成、区域协同共进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