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光耀
移动互联时代,许多人的休闲时光被流光溢彩的荧幕所占据,短视频等造就了文化产品空前繁盛的状态。但也有人感叹,文化快餐往往稍纵即逝,有愉悦感,却咂摸不出味道;选择虽多,却难掩“精品难觅”的焦渴。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呼唤出品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文化。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人对于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如戏曲、电影放映、文化展演等传播形式嗤之以鼻,认为这些既没有经济效益,又没有几个观众,文化传播也一度处于无人观赏、影响乏力的尴尬境地。但群众对于文化,尤其是精品文化的需求并没有消弭,反而愈加旺盛。在河南,豫剧展演现场人满为患,有网友感叹:到了一定年纪自动解锁对传统剧目的理解与喜爱。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美为媒,将古典意境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让千年文脉在舞台上翩然复苏,赢得全国观众的喜爱。
可见,并不是文化没有市场、没有观众,而是群众需要更多的精品文化陶冶精神世界。当前的文化创作领域仍然存在一些“非精品”甚至“伪精品”,要求文化创作者们拒绝流量枷锁,挣脱商业绑架,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感同身受群众的喜怒哀乐,在火热的人民实践中汲取文化创作的灵魂,让正能量、动人心、有温度成为文化作品标配。
创作端贴近群众,演出端更要贴近群众。尽管文化影响有滞后性,但绝不能用经济效益来衡量文化的影响力。这需要政策引导的“有形之手”与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形成合力,把更多的文化精品送到群众身边,演到他们心坎上。
群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如此炽烈,需要每一位文艺工作者担当时代使命,让内心觉醒与价值回归同频共振,以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奉上文化瑰宝,让群众的精神食粮更加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