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彩霞
记得多年前,第一次看见不计其数的图书从新华书店走下神坛,被散乱成了地摊货,心中不禁遽然一惊,仿佛心痛地看见千金小姐沦为使唤丫头。清风吹拂,恍惚之间,那些横七竖八斜躺一地的书籍,好像变成了一个个风尘女子,卖弄姿色,抖露风情。我已走远,仍忍不住频频回眸凝望:那一本本苦心孤诣的书,宛若一瓣瓣跌落的花瓣,又好像一颗颗滴落的泪珠,折射着命运的无助和绝望。
回首前尘,皓首穷经,曾是文人雅士孜孜以求的人生乐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亦是古圣先贤激励后学的殷殷之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优雅的向往,是梦想的篝火,是知识的海洋。如今,面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面对电商销售的网络冲击,面对实体书店几近无人问津的尴尬窘境,图书论斤卖已成无可厚非的无奈之举。丑小鸭谁不梦想变成白天鹅呢。
我对书的钟情痴迷似是天性使然。从记事起,就喜爱书香味道,那些散发着智慧墨香的书,似是我的无敌诱惑,能拽住我的脚,拴住我的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长大后,更是离不开书里藏匿的万丈光芒和神秘基因,手捧书籍,潜心阅读,字字句句拨动心弦,令我陶醉。身体好像具有超强的记忆功能,爱书读书的习惯一旦养成,就成了嵌入身体的忠诚伙伴。书,成了我甩不掉的影子。囊中羞涩买不起心仪已久的书,写作赚稿费自然而然成了我唯一的爱好。书橱里的藏书大多是深夜码字换来的。
图书论斤卖,身价暴跌,让更多爱书人不再望书兴叹,何乐而不为呢?居住同楼的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一下子买了十几本书,笑吟吟地说:“图书论斤卖,价贱如白菜。便宜的书并不一定不好哩!”那喜乐飞扬的神情好像中了彩票大奖。远望他怀抱沉重书籍步履蹒跚的身影,仿佛怀抱了个十八岁的娇妻摇摇晃晃入洞房。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把过剩的文化消化掉,把滞销的知识传播出去,沐浴阳光,滋养心灵,总比封存在仓库,成为一潭死水,任其贬值,鼠咬虫蛀,好得多。阅读习惯是难以改变的思维定式,那些习惯埋首手机碎碎念,或喜爱观看短视频的低头族,绝不会轻易地爱上传统纸媒书,就像老鼠不会轻易地爱上猫,被爱情击中的女人不会轻易回头。在蜜罐里溺爱长大的新新人类,能把价格不菲的爆款手机握在手里,能在咖啡馆品味几十元一杯的蓝山,消磨一下午静美时光,也不会在乎书价的高低贵贱吧?只是,失宠的书籍,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片片飘落的黄叶,抑或一堆堆烂菠菜叶子,既不会惺惺相惜地互相欣赏,也不会怦然心动地深情对望,更不会把书当成生命里的阳光。若运用视觉冲击力的销售图书模式,冲淡少数年轻人对电子读物的喜爱,缓解低头族对手机的依赖症,让整个民族挺起胸来,抬起头来,岂不为泱泱大国增添风采和文化底蕴?拯救一个算一个,打捞一个就是积一份德。
如今,文友之间已鲜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美好景致了,男女之间也罕见借书还书的暧昧表达爱情了。万能的网络,应有尽有,想要啥买啥,几乎都能淘来所有惊喜,如人所愿。我曾在孔夫子旧书网购得心仪已久的《孔孚集》。八五品成色,书角虽有轻度磨损,但仍保持着精装书籍的光泽风姿,内盖“上海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藏书”的蓝色字样,1996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仅千册,原定价50元,我用200元拿下,如获至宝,欣喜若狂,真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得意。若急需查阅资料,网上百度一摆,谷歌一搜,展现眼前的便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
当看到被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被当街贱卖;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与那些心灵鸡汤混在一起;端庄厚重的《钱钟书文集》,被比牛肉价格还便宜兜售……我不再疾首蹙额,也不再咬牙切齿,更不再心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隐忧,这总比门可罗雀遭受冷落要好得多,总比高高挂起无人问津要接地气,总比不舍得布施挽救人心要强千倍万倍。当那些种类繁多的书籍,装帧精美的中外名著,像小鸟一样飞出鸟巢,栖身在爱书人的芸窗枝头,这难道不是对书籍和心灵的双重救赎吗?
几年前,外出旅游,晚上闲逛一家书店,推门而入,环境优雅,一尘不染,读书人随便席地而坐。书,可读,可买,可一卷在手,阅读到天明,没有强制的必买咖啡冷饮,也没有限额消费最低额度,更没有不耐烦的催促嘤嘤。书店完全是开放包容的姿态,读者身在安静的读书氛围里,柔软的心会不由滋生出对知识的尊重,对书籍的呵护,对自由的向往。子夜时分,我恋恋不舍地购买了齐邦媛的《巨流河》、龙应台的《目送》等数十本书。服务周全的年轻女店员用纸袋把书包装好,微笑着小心翼翼地递交到我的手中,仿佛手提袋里装的是昂贵的水晶金钻,他们对书籍、知识和读书人的尊重,让我念念不忘。
我坚信,传统纸媒书籍带给我们的涵养静气和书香熏染,是任何电子书都无可比拟的心灵慰藉;就像广阔网络带给我们的浩瀚世界,也是传统书籍报刊不具备的磅礴气势。跨界融合,双线并轨,书电并存,延伸发展,才是硬核时代的最佳选择。
如此说来,图书论斤卖,是实体书店和滞销图书在困境下,风雨飘摇的自我拯救,就像命运压迫下的最后一抹夕阳,愈发散出金色的余晖,成为我们仰望星空,栖息大地的最后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