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香情浓

(2022年12月1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矫发

  “不吃铁锅鱼,白来镜泊湖。”乘坐观光船,赏游完湖光山色,已是薄暮。我们的山东老乡、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真诚地向我们推荐这里的特色餐饮——铁锅炖鱼。
  镜泊湖方圆百里,水面如镜,碧波万顷。这里饵多水肥,是鱼类生长繁殖的天堂。有金翅金鳞的鲤鱼,遍体斑纹的鳌花,还有大白鱼、哲罗鱼、鲫鱼、鲢鱼、草鱼等50多种鱼类,其中最为名贵的当属“湖鲫”。
  鲫鱼分布很广,我国的江湖几乎都有。在故乡的水湾里,时常可见它的身影,也是农村餐桌的上等美味。但体形较小,大的不过半斤四两,超过八两的凤毛麟角。而镜泊湖鲫,一般一斤左右,最重的可达四斤,为鲫鱼之王。它身短背阔,嘴尖尾细,体肥肉嫩,味道极其鲜美。民间常给宝妈妈炖食鲫鱼汤,既可以补虚,又有通乳催奶的作用,特别是哺乳期,经常吃鲫鱼更有益于身体康复。
  古时,湖鲫和黑龙江名产蝗鱼、熊掌、飞龙鸟都是向朝廷进贡的珍品。《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了12种地理标志产品:“俗所贵者,曰太白山(即长白山)之兔,南海之昆布(即海带),栅城(今吉林珲春县治附近)之豉,扶余(今为吉林省松原市直辖县)之鹿,鄚颉(故址在今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东南)之豕,率宾(今绥芬河)之马,显州(今辽宁北镇)之布,沃州(今属朝鲜)之锦,龙州(今黑龙江宁安市境内)之绸,位城(今吉林敦化境内,或说在朝鲜境内)之铁,卢城(今吉林安图县境内)之稻,湄沱湖(今镜泊湖)之鲫。”这段文字,被冯梦龙写进了《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警世通言》第九卷)。谣谚曰:“镜泊湖鲫红肚囊,脑袋娇小尾略长,爱戏清波长流水,举箸三日留齿香。“
  对鱼类最好吃的部位,民谣的描述令人垂涎:“鲤鱼肚,虫虫嘴,鳌花身子鲇鱼尾;胖头吃脑袋,湖鲫吃脊肉,红尾美味在汤水。”湖鲫可做成多种名菜佳肴。清蒸的,淡而不薄;红烧的,浓而不腻;糖醋的,酸甜适中;生漤的,清凉爽口;脱骨的,烂而不碎;香醋的,脆而不硬,入口即化。一菜一格,独具风味。
  最有风味的还是铁锅炖鱼。在餐厅中央垒一个砖砌的锅灶,外面镶嵌洁白的马赛克。主宾分坐锅灶四周,一米见方的生铁大锅热气腾腾,鱼香缭绕。宽绰的锅台,自然的餐桌,可放置佐料和餐饮用具,诸如杯碗盘碟、油盐酱醋和筷勺刀叉。灶膛里的柴薪颇有讲究,不同的木头炖出的鱼味不同,用椴木和柞木炖煮的味道最佳。就像年五更老母亲煮的水饺,一般用大豆秸和芝麻秆做燃料,熟得快,味道香,厨房里滋溢大豆和芝麻的香气。母亲嘴里念念有词:“烧豆秸,出秀才;(烧)芝麻秆,出大官。”
  千滚的豆腐万滚的鱼,功夫不到煮不熟。鱼要提前两到三个小时下锅。吃鱼蛮有讲究:酒席开始,每人先喝上几小缻鲫鱼汤,乳色的汤汁里漂浮着星星点点的葱片和芫荽末,闭目品咂,鲜鲜的,淡淡的,清心润肺,上下通透。酒宴以鱼头为尊,鱼头佐以米醋,盛送主宾,挑出鱼眼先由主宾吃下,取“高看一眼”之意。礼仪结束,主陪简单致辞:“不站不碰,先干为敬。”然后依据位置领酒敬酒,头三(杯)尾四(杯),脊五(杯)肚六(杯)。时值盛夏之夜,厅外热如蒸笼,厅内灶火熊熊。酒过三巡,汗流浃背。“温度涨一涨,感情增一增。”觥筹交错,嘈噪喧哗;打圈单敬,一干二净。不知谁说了一个酒段子:“太阳出来红似火,感情上来由不得我,千言万语一句话,喝!”大家开怀大笑,再掀高潮。
  酒是催泪剂,情是醉媒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位山东老乡醉眼朦胧:“今晚喝的不是酒,是一杯杯乡愁啊!镜泊湖水深千尺,不及老乡相聚情。”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的眼里有了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