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十笏园:艺术流韵 文脉悠长

(2023年01月0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笏园一角。 (资料图片)
  ▲清鱼堂砸铜技艺工作室里,手工艺人正在砸铜。
  ▲手造博物馆里的核雕技艺展示。
  ▲潍物体验馆里的文创产品高密泥老虎。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来奎 文/图

  亭台虽小情无限,别有缠绵水石间。十笏园,这座兼具苏州园林韵致和北方建筑特色的袖珍式建筑,设计巧妙,布局严谨,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奇葩。时至今日,十笏园不仅拥有完整的建筑存留,老潍县的悠长文脉也流淌在它的每一个角落里,传承发展,历久弥新。
古老技艺在这里赓续
  踏着青砖古道,走进十笏园内的清鱼堂砸铜技艺工作室,叮叮当当的金属击打声不绝于耳。砸铜,又称“锤铜”,这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艺在潍坊已有几百年的传承历史。早在清康熙年间,潍坊的铜器制造业就已经十分发达,清末民初时更有“二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的盛景。一块铜片,经过打胚、设计图案、剪裁、打磨修型、退火、打造成型、錾刻花纹、打磨、上色等工序,在匠人的千锤万击之下,逐渐变成一件艺术品,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
  刘银屏是潍县砸铜非遗技艺传承人,她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不断尝试将更多的潍坊元素融入砸铜技艺中。潍坊风筝、潍坊年画、郑板桥的“小书斋”,这些都是她的创作灵感。
  成千上万次的敲打,赋予了每件砸铜艺术品“绝世无双”的独特魅力,却也注定使这项技艺难以被“驯服”。一个零基础的人想要学习砸铜技艺,仅入门就需要三四年时间。既小众又难学,潍县砸铜技艺却没有因此走向衰落,反而锤炼出坚韧的生命力。2022年上半年,东亚锤铜技艺文化交流中心在十笏园成立。
  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市博物馆与日本神户市大田尚作金属工艺工房、韩国庆尚北道安东美术馆签署《东亚锤铜技艺文化交流中心合作协议》,在技艺研究等方面开展联合研究和深度合作,推动成果转化。随着保护和传承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交流中心,来认识、体验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
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
  这边砸铜技艺铿锵有力,几步之遥的茗浆坊里茶香氤氲。一尊精巧的石磨前,茗浆坊创办人杨国英正在研茶。他一边制作一边介绍:“煎茶分为烤茶、研茶、煮茶三步,经过研磨得到细腻的抹茶之后,方可煮茶。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三国时期就有接近煎茶的制茶法……”煮茶时,茶汤在炉灶上翻滚,沁人的茶香把人的思绪带回到近千年前。“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传承几千年的茶文化,让今人与北宋大家苏轼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
  苏轼在知密州时留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佳作。“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些词句不单传达着古人丰富的情感,也带给今人关于文化传承创新的更多思考。杨国英在茶饮茶膳方面花了不少心思,他把茶文化与酒文化相结合,研发出独特的茶酒,将古人茶酒合一的想法变成现实,制作茶酒用的茶叶多为诸城本土出产。如今,这项科研成果已经成功转化,杨国英也正在着手研究以茶入膳,致力于让茶文化带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茗浆坊的门前,是当年丁家花园的老戏台。直至今天,演出仍在继续,来十笏园游览的人常会循着乐曲声走进这处小院。董翠兰和她的京剧票房是这里的“常客”,他们来十笏园不定期演出已有七年之久,团队虽然人数不多,却是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据董翠兰介绍,团队里每个人都非常热爱京剧,跟着专业的京剧老师学习了很多年,现在每周一次来十笏园演出。每当锣鼓声响起,十笏园仿佛“昨日重现”,往昔繁华近在眼前。
传统文化在这里创新
  历史因文化而厚重,城市因文化而多彩。为保护十笏园这个具有500余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传承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建设改造了省、市重点文化园区——十笏园文化街区,传统文化在这里迸发出崭新的火花。
  与十笏园博物馆一街之隔的潍物体验馆,这里的文创设计师们个个都是满脑子创意的“弄潮儿”。创始人齐俊颖带领着她的设计团队,从潍坊的各种老物件儿、老手艺里汲取灵感,创作出既带有鲜明潍坊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在她手里,风筝、年画等传统手工艺品变成了抱枕、挂历、小夜灯;在她手里,神仙可以喝咖啡,年画人物可以参加冬奥会……七年多的时间,她和团队创作了500余款文创产品,让很多人通过她的作品了解到不一样的潍坊。
  十笏园非遗空间里,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潍坊木版年画非遗传承人张运祥在专心做着年画,花灯手艺人李梅在扎制着她的老猫花灯,烙画传承人王海燕以烙铁为笔创作着葫芦烙画……陶艺、印染、核雕、嵌银、刺绣、仿古铜,这里俨然是潍坊的“非遗聚集地”。
  从非遗空间拾级而上,全省首家手造博物馆已揭开面纱。潍坊有着丰富的优秀手工艺与民间艺术资源,在手造博物馆里,不仅有手工艺品的静态展示,也有手工艺人的动态技艺展示,它还承载着传承、体验、培训、旅游等多种功能,或把游客“引进来”,或让技艺“走出去”,以研学、公益培训、非遗进校园等形式,让潍坊传统文化、非遗技艺越来越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