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杰
童年,每逢逄王集日能看回洋片,可是件高兴事儿。看洋片,在那个文化活动极度贫乏的年代,是人们难得的娱乐,也是人们深深的回忆。
民间技艺拉洋片,又叫“西洋景”,自清同治年间开始盛行,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才逐渐消失。它的道具非常简单,大木箱四周安装有放大镜,表演者在箱外拉动拉绳,操作图片的卷动,观者通过镜头观察到画面的变化,观看节目。节目内容多是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一般都是绘画作品。表演者一人,自唱、自演,声情并茂、趣味横生,儿童尤为喜爱。
拉洋片的乐器也很简单,一面扁鼓,两面“咣咣嚓”,外加一面铜锣,既配音、又配乐,民间戏称“三大忙”,艺人很是辛苦。小时候,每逢集日,我都要缠着大人要些小钱看洋片。到了集上,远远就听见拉洋片的在集市上大声吆喝:“洋片、洋片5分钱,看一看。”加上“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点传得很远,非常吸引人。
看洋片的有大人,也有孩子,一般孩子居多。箱子前面摆条板凳,透过箱子上的小圆孔,往里看,里边的画面看得清清楚楚,对唱词也听得真真切切,表演者嗓音洪亮,幽默、诙谐,引人发笑。拉洋片的艺人多才多艺,“口技”那叫一绝,模仿各种动物、人物惟妙惟肖,真是高手在民间。
我们这一代人,小的时候兄弟姐妹多,能吃饱就不错了。一到吃饭的时候,大人就喊一遍:“吃饭了!不来家,关门了!”不管玩得多兴致,都“嗖嗖”地往家跑,还给你零花钱?门儿也没有。几分钱的硬币可望不可及,没有5分钱一边待着,只听听,看看热闹。村里的“狗蛋”是独生子,娇生惯养,家里经常给他钱看洋片,一帮捞不着看的孩子围着他,让他讲里边的故事,“狗蛋”嘴笨不会讲,还都笑话他。还有邻居弟兄俩,从家里摸了5分钱看洋片,都争着去看,大的有心眼儿,“剪刀、包袱、锤”决胜负,结果,小的输了没捞着看,回家告状叫爹娘把他哥好一顿揍。
方寸之间尽显大千世界,如今,拉洋片这种民间艺术,听说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以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出现在民间,焕发出勃勃生机。